专家风采
专家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风采

南京中医大学被称作代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是因代高等中医教育的起步段,除向各地中医学院送了一批师资外,更重要的是在我校生了最早的医院校使用的中医一教材以及代中国最好的中医工具。主持其事的便是光荣的中医文献研究所的前辈们。今天,在学校展的新期,有必要重温我校中医文献研究所前辈们业绩,以批最秀的导师的榜

1. 教材开新天

半个世前,新中国于百期,为应对艰巨的生工作任,必须动员全国的医疗卫源。党和政府提出中西医要团结合作,为继发扬祖国医学而努力,一方面重视发挥中医的作用,一方面号召西医学中医。在个背景下,各地起了中医修学校,开展中医教育;同也开展西医学中医。可是无是中医修提高,是西医学中医,都缺乏合适的教材。古代医籍全文言,加之医理深奥,一些基础较差的中医之也觉难解,于西医来就更成为拦路虎了,因此不适合直接作教材。而中医学又来学派呈,各有所。如何在古今各家学中提出中医学基床医学的主体和精,在有限的篇幅内使之系化、条理化,构成一个整体,反映中医学体系的基本面貌,是当的主要问题

生部于1957年指定当学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江中医学校承担教材的写工作,学校立即抽骨干教师组成教材(即今日中医文献研究所的前身),由吴谷先生为组长主持写工作。吴谷先生是后来首批得国院政府特殊津的我校四个家之一,也是我校首批入中国科的《中国科学技术专略》中的唯一一位家。当谷先生领导编的同志,以辩证唯物主史唯物主义为团结奋斗,夜以日地造性的工作,于在1958年国庆节前夕,近百万字的《中医学概》、《中学概修完,成新中国高等医院校及普及、播中医的正教材。同谷先生主持写了供中等医学校使用的《中医学要》和《中要》。批教材的量如何,是否解决了当所面问题?当《健康专门对《中医学概》的出版行了评论认为“本从理实际概括了中医学的全貌,贯彻中医整体思想……,在指导临实际上突出地示出理的指作用,把中医学的基本理和治,也就是将中医的理、法、方、的整个理体系作了概括的叙述和分析,克服了古今各家的偏,把者引到学中医的正确方向,因此,的出版,将使西医学中医,医学院校增加中医……教材困难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并指出:“《中医学概》的出版,……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一个巨大利,对继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和促中西医合流,都是有着重大意的”。初版《中医学概》,一学期的用后,于1959年初全面征求了各教学位的意,由吴谷主持修,并经卫生部直接组织与复,草了教学大,当年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

批教材尤其是《中医学概》的写与出版,不高等医院校首批一中医教材,而且被广大中医温和中医徒用作参考物,在全国医学界生极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中医学概》初版、再版,各地先后印刷数十次,行量累100万册以上,日本也翻了此。今天我熟知的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念”和“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概》明确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吴谷先生强调教材写要着眼于中医学理的系研究与总结,使学者能从理的角度把握中医学,用以指导实践。他认为古代医学中“人与天地相”的有关叙述,是中医理体系中整体念极其重要的部分,但在古典医著里只有散在的记载,有的文简义深,理不清,有的夹杂唯心主色彩,以令人信服,在医疗实践中也得薄弱,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有于此,《中医学概》将此列一个重点章总结性地从“气候人体的影响”、“地土方宜人体的影响”、“人体自然境的适机能”和“‘人与天地相’在医学上的用意”等4个方面行了系的、阐发性的述,在当令人耳目一新。吴谷先生还认为讲求医德是中医的传统,上自中医典《素》《灵枢》,下至宋、元、明、清代名医著作中都列有篇、章或专节,是医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教材。因此,在初版的附中列入“医德”一章,后来事实证明,“医德”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

2. 登峰

在完成《中医学概》等教材的写工作后,中医文献研究所的老师们又开展了整理中文献及中医方文献的浩大工程。目前最好的合性中工具——《中大辞典》《中本草》,目前最好的方学工具——《中医方大辞典》就是批学整理工程的煌成果。

文献是知体。中医学从古走到今天,一是靠“医以人”,即以徒弟、老教学生的方式播,二是靠“医书传”,即靠记载了前人医药实经验播。留存至今的中医古籍近万种,如何从中筛选出前人用方选药的有效经验以供今人用并深入研究、发扬广大呢?文献研究所的前辈们选用了撰中和方的形式来整理前人的经验。在辞学分中,有历时性辞和共性辞两种,前者是的来去脉行从源到流的总结概括,后者是断代或当代的认识进行概括述。《中大辞典》《中本草》《中医方大辞典》采用了历时性和共性相合的法,即既总结历经验,又反映认识的方法,、方文献行整理,以融会新知,皇古种方法限上下2000年,素材遍及史子集及中外生物、理、化学各学科文献,工程巨大,其无比,非皓首穷经,怎能得成?但中医文献研究所三位杰出的前谷、彭怀仁、宋立人挺身而出,领导各学科的老少群英先后完成了些学整理工程,立下了不朽功

首先是《中大辞典》的撰研究工作,由于个工作中所累的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学传统为其他的学工程奠定了基,因此此着重加以介

《中大辞典》由吴谷先生主持撰,是上世八十年代前中学著作篇幅最大的一部巨著,全1000万字,收中5767味,制插4500幅以上,既广收古代医药资料,又博采代中外文献,料取舍精当,纂体例密,索全面便捷,在国内外生了重大影响,受到者的广泛好学界评论:“无在篇幅、收数、深度、广度、科学性哪一方面,都远远了《本草目》的水平”。《中大辞典》的写工作,是了适中医展而展开的。当工具非常缺乏,用的2030年代出版的籍,内容古老旧、精糟粕并存,在中文献整理的首要环节——品种的考确定上也存在重不足,如:有将植物学文献简单地剪物条象,些植物文献有些来自日本,原植物在中国根本不,只是因中文同名而被放在物基原下。品种的确定是中文献整理的龙头工作,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中品种众多,同一个名的物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来源,而古今用品种又有迁,在中古今文献中因此而有大量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象,在中文献的整理便不能简单地将同名的物文献在一条下,同一经验。《中大辞典》起步于1958年冬季,初由少数教师带领部分修学员进行,1959年冬吴谷先生根据组织安排,率原《中医学概入《中大辞典》,加入该书编中心参与领导工作,1961年起担任《中大辞典》组组长,直至1979年《中大辞典》全出版。此工作度极大,从起步到完工历时20年,实际编时间亦有13年之久,其中又分两个段:第一段从195811月至1966年6月,为编写初稿段;第二段从19724月至1978年,修改、充、稿、定稿、清校审读样阶段。当时编写力量薄,经验不足,物条件既差,又无经费,尤其是随着写工作的逐步深入,发现问题也越来越复了澄清一组药物的名混淆,往往要查阅数十种参考料;了追一个名称的原始出,有如同大海捞针了改体例中的某一做法,常全身,不得不回返工。作为编组组长,吴团结各学科的写人,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克服了多种困。在工作中他主张边干,学,以弥经验的不足。在撰写和修稿件,他提出“条条追根,字字落”,成大家的共。据此原,在《中大辞典》内引用的古今文献,其引文大都经过认选择,二手尽力查对原著,或追查较早的文献;部分道,也行了通信核格的要求,提高了本书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经过几番拼搏,一部按照古今用、洋中用方,系统总结中医传统药经验,基本反映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科研成果的文并茂的巨著,生。填了我国代中大型工具的空白,1978年《中大辞典》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初版第一次印刷12万套,尚供不求,在此已有多种版本。其中国内大出版两个版本,即1977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出版社共同版的初版本,1986年上海科学技出版社的印本;香港一个版本,即香港商书馆19781980年向海外行的初版印本;台湾两个版本,即1979年台中市昭人出版社编辑部的翻印本和1981年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的新本;国一个版本;日本国一个版本,即1985京小学出版的日文本。据日本《洋医学》1985年第6卷第4道:《中大辞典》经过域的家和翻100人的努力,用了5时间译成日文本,于198511月在日本出版行,并介绍说:此内容最最新,是中辞典的最高峰,称作中大辞典之集大成,的确名相符,确洋医学和学工作者必的名著。

中医文献研究所彭怀仁先生主持撰的《中医方大辞典》,自1986年至1997历时11年完成工作。是中医方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彭怀仁先生是国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之前也是《中医学概》《中大辞典》的主要作者。《中医方大辞典》起步于上世50年代,只是因需要集中力量撰《中大辞典》,才使此工作停而至上世80年代重启,这导致重新开始工作后,人首先面的是大量50年代收集的手工抄黄的草上的方剂资料。《中医方大辞典》是迄今止最大的方文献整理工程,古今方之集大成。初由国家中医管理局作科研课题下达南京中医学院等7家中医院校,彭怀仁教授,近100位中医家参,全11册,2千多万字,收录历代(至1986年前)有方名之方96592首,每一正辞目内容包括方名、方源、异名、成、用法、功效、主治、加减、宜忌、报导实验研究、考等方的全部内容。在所收料的广度上,以及方名、方源与有关内容的考方面均代表了当代方学的最高水平,是一部集科学性、先性、用性、威性一体的方大典,适于多次、多方位、多域研究方的需要。此书对保留传统文献,推中医文献、理床、实验研究以及新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先后得国家科技步三等,国家中管局中医研究一等,江省中医科技步一等

中医文献研究所宋立人先生主持的《中本草》是《中大辞典》后的又一部中学集大成的著作,从1989年至2005年,历时16年完成。宋立人先生是国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之前也是《中医学概》《中大辞典》的主要作者。此书为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总编为宋立人研究,参编专507人,协编单63家。由于原《中大辞典》中的料只总结1973年左右,至80年代末,中学无传统的本草研究代的理化等研究已有新的更多展,有必要行再次的学整理。《中本草》是全面总结民族二千多年来的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学科展水平的合性本草著作。全34卷。前30为传统,包括总论1卷,物各26卷,附1卷,索引2卷,共计载药8980味,插8542幅;后4民族药专卷,藏、蒙维药、傣1卷。前30卷篇幅2808.8万字,引用古今文献1万余种,内容涉及中品种、栽培、材、化学、理、炮制、制用等中医学科的各个方面。总论14专题,系统论述中学各分支学科的主要学内容。各论药物分、植物三大类别按阳离子分,植物按自然属性分物分列正名、异名、名、品种考、来源、原植()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制法)、材及产销鉴别、化学成分、理、炮制、性、功能与主治、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床研究、药论、集解23目依次经验认识料不全者目从略。全30卷在199910月前由上海科学技出版社全部出版行,民族药专卷至2005年全部出版。此前《中本草》精本(含535物,600万字)已于19982月出版。1999年《中本草》前30卷的出版被评为1999年全国医科技十大新之一,2001国家最高图书奖-国家图书荣誉,又第十届中国科技图书一等

3. 薪火相传谱新篇

我校中医文献学整理的工作程,可知前辈们给留下的不是几部煌煌巨著,更重要的留下了他们奋身的工作情,严谨治学的工作传统,勇于开拓的工作作,忠于中医事的工作精神。些是我“最好的中医大学”的最宝贵财富和最大力量源泉。中医中了中民族的繁衍昌盛,承和展中医学,使之造福于祖国,造福于全人的健康,是今人共同的使命,需要我的光荣传统,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以薪火相,再新篇。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官方微信
江苏省中医流派
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