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意也”考
发布时间: 2020-03-11 浏览次数: 1025

 

摘要:“医者意也”观念形成已久,历代学者说解不一,语义不明。从“医”“意”的上古音节构成考证其语源义,发现这两个词声韵所表达的运动状态相似,语义相近。根据“医”“意”二词在《内经》中具体运用,发现“医”的内涵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但精神、思维、情志等“意”的活动是一直医疗活动的必要因素,并在医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内经》中“意”对“医”的主导方式主要有:1.通过心意调节,不医而医;2.不假砭石汤药,以意医病;3.通过思维能力诊治疾病;4.把握患者心意治病。

关键词:医者意也;语义;考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      文章编号:2016100056

 

“医者意也”是中医诊治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伴随着中医的产生一直在自觉运用。《内经》中养生、诊断、治疗等内容已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医者意也”的方法运用,但尚未提炼概括。“医者意也”作为一种方法论提出,可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至唐代,“医者意也”已是对古之医者经验的总结。《旧唐书·许胤宗传》:“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时至今日,“医者意也”成为一句习惯用语,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1  “医者意也”的各种解说

关于“医者意也”的内涵,古今学者解释甚多,但说法不一。陈竹友[1]归纳了历史上对“医者意也”的四种阐释:(1)深谙其理,临机应变;(2)周察缜思,参合而治;(3)只能意会,不可言传;(4)意乃妄意,不可言医。樊雅莉、于智敏[2]对“医者意也”历史上的各种阐释分别从三个层面做了归纳。首先,关于“意”的含义,樊文总结了各种注释:(1)察颜观色,知其意图为意;(2)心无忧虑,揣摩思考为意;(3)主观判断,逻辑推理为意。其次,关于医者如何用意,樊文总结为:(1)临证思虑权变以用意;(2)诊疗体察入微以用意;(3)穷究运气心理以用意;(4)整体局部并重以用意;(5)诊疗用意不可粗心大意。第三,关于“医者意也”的发挥,樊文总结为:(1)以意求因治病;(2)以意取类治病。当代很多学者对“医者意也”也做了阐释。

自《后汉书》始,各家都关注到“医者意也”的思维属性和思维方式,而对“医者意也”的具体语义少有关注。考证这个短语的语义,须从短语内部的两个实词“医”和“意”的内涵及其在早期中医文献中的具体含义入手。

2  “医”“意”语源义

《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是一句训释语,使用的是声训法,说明意与医不但语音相近,语义也相通。医,上古影母之部;意,上古影母职部。上古的影母[]多有抑制、阻遏、遮蔽等不得舒伸的语义特征,如纡、淤、瘀、忧、幽、窈、意、隘、扼、咽、屋、瓮、痈、壅、逶、萎、翳、噎、隐、遏、堰、冤、宛、湾、暗、淹、压等。影母是零声母,盖以此来摹比事物被抑制、阻遏、遮蔽等隐匿的运动状态。上古的之部[ə]字多表示由一种运动状态向对立态转化、运动,或阻碍一种运动状态向对立状态转化、运动的语义特征,如:改、基、起、丘、跽、碍、止、孳、滋、才、剖等。上古的职部[ək]字往往表示关联两种对立状态的运动,如:革、诫、陟、贷、值、代、殖、息、北、副等。

根据两个词的声、韵所表之义可以拟测出,“医”这个词产生时,是表示由隐匿的内部思维向外展现的一种运动状态。“意”这个词产生时,是表示关联内部思维与外在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两个词的运动状态相近,语源义相近。

3  《内经》中“意”“医”的内涵

《内经》最早完整地体现了“医者意也”这一观念,确定《内经》中“意”和“医”的具体内涵,是考证“医者意也”语义的关键。

《内经》对“意”的内涵做了较全面的阐释。“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这段话讲了心所具备的一系列功能,包括志意、思虑、智慧等,“意”是心的功能之一。更多语境中“意”与“心”的功能相一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灵枢·本藏》)志意的功能是统管人的精神、智慧、情志等,与心一致。心与意功能相似,语义相近,故可“心意”并用,共成一词。“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素问·金匮真言论》)看来,《内经》中“意”指的是思维、情志和精神等心理活动。

 “医”在《内经》中既可以指医疗活动,也可以指治病之工。“医”的内涵中始终包含着思维、情志、精神等心理活动。《素问·着至教论》中有一段关于医道的论述。黄帝认为医之为道,非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当知之,更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以黄帝所言之医道,一个医者当具备巫的能力。上古之时,医巫是不分的。《广雅·释诂四》:“医,巫也。”巫是沟通天地鬼神的人,《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鬼神者也。”“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素问·移精变气论》)这里的祝由便是一种巫术。说明黄帝所言之医与巫并无分别。祝由术是上古治病的主要方法,而《内经》时代已改为使用砭石、汤药治病。什么是祝由?我们同意徐振国[3]的看法,“祝由”乃是“咒”的分音,急读则为咒。祝由术是使用祝词、咒语治病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一些动作、语言的引导暗示,改变病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即以巫者(医者)之意为主导,调整改变患者心意,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在祝由治病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医患双方的意。由此可知,在上古时期,医是指那些具备沟通天地人事能力,用自己的心意直接影响患者,改变患者不良心意,使患者恢复健康的人。到了《内经》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和人们心态的改变,祝由术已经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医者用心意直接为病人治病的特点被弱化,而用汤药、针石治病的特点被强化,“医”的内涵随之发生变化,“医”从“巫”中分化了出来。这时的“医”是指用心意借助针石、毒药为人治病改变患者健康状况的人。

从《内经》“意”“医”的内涵来看,“医”始终包含着思维、情志、精神等心意活动,使“医”“意”在语义上有所重合,而“意”是“医”的必备要素,在医疗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故后世有“医者意也”之说。

4  《内经》“意”对“医”的主导方式

    《内经》 中“意”对“医”的主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4.1通过心意调节,不医而医 

   《内经》中提倡一种不医而医的境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圣人教化天下,顺应自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则百姓无病。这是一种不医而医天下的境界。另外,此篇中提到的古之真人、圣人、至人等,遵循天地之规律,把握阴阳之道,谨守精神、志意,则能够寿蔽天地,形体不败,则是一种不医而医己的境界。不医而医己,也是通过对心或志意的调节完成的。不医而医是“医者意也”的最高境界,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同出一理。在古人的养生中,常通过养心以养形体。《淮南子·说山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无为而治是古人为人处世之道,在养生方面则是通过止念虑,调节心意,成就不医而医。《淮南子·说山训》:“念虑者不得卧,止念虑,则有为其所止矣。两者俱忘,则至德纯矣。”

4.2不假砭石汤药,以意医病

    用祝由术(意)治病是上古之人的简便直接的治疗方法(见前文),是心意主医的又一种方式。

4.3通过思维能力诊治疾病

通过记忆、经验、观察、判断、揣度、比较、类推等思维能力诊治疾病是《内经》时代心意对医疗活动参与的最常见形式。故《内经》中凡诊疗活动的语境中,常有“省”“察”“审”“视”“观”等表示思维、判断的词出现,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类词语在《内经》中数量较多,且出现频率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医者对患者状态的把握多数是通过心意的思维能力完成的。

    4.4把握患者心意治病

    精神、情志、思维等心意会对人的身体状态形成直接影响。医者在诊治疾病时,除了按脉察色、观息听声之外,还要全面把握患者的心意。如:“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汤液醪醴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素问·痿论》)《素问·疏五过论》篇有一段专门强调医者要详问患者的生活经历。贵贱贫富的起落顺序,形成“脱营”“失精”等病,当处以不同的治法,其依据便是患者不同人生经历所形成的情志状态。

以上从“医”的语源义以及 “医”的内涵可以看出,“医”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有精神、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在医疗活动中“意”是必备的,故有“医者意也”之说。这句话表达了“意”对医疗活动的主导作用,是中医方法论的总结。从《内经》中“意”对“医”的主导方式来看,“意”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方式至少有四种。不医而医的方式和单纯用祝由治病的方式在《内经》时代已经不常见,《内经》之后“意”对“医”的主导方式主要表现在用思维能力诊治疾病和把握患者心意治病上。自《后汉书》迄今,“医者意也”一般被理解为用思维能力诊治疾病。

 

参考文献:

[1]陈竹友.“医者意也”议[J].中医药文化,2014(1):45-46.

[2]樊雅莉,于智敏.“医者,意也” 释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281-282.

[3]许振国.《黄帝内经》祝由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2):72-75.

 

 

 

作者简介:范崇峰(1971.11-),女,河南洛阳人,汉族,文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官方微信
江苏省中医流派
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