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江苏历代医人志》《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等为依据,对宋金元时期的江苏针灸作一全面梳理,考证出见于著录的针灸医籍5部,涉及医家4人。通过对医家医籍的整理研究,概括总结当时江苏针灸发展的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江苏针灸医学的发展历史,提高针灸文献研究水平提供文献基础。
关键词:宋金元江苏针灸医家医籍
AbstractBased on the test in Chinese medical books, Chinese medical books his jiangsu in the medical people,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ctionary the na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names Chinese medical books to take 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province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ssemble existing acupuncture medical books, as the basis, such as a full of jiangsu acupuncture, jing period, research in the d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medical books, relating to the subject that 4 people.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acknowledgement and works summari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jiangsu,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dicine in jiangsu, improve the level of acupuncture literature research to provide literature basis.
Keywordssong and jinyuan dynasties;Jiangsu acupuncture;medical and literature
针灸起源于中国,到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学已经发展到兴盛时期,并且对国外针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苏素来人文荟萃,名医辈出,著述丰硕,在中医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宋金元时期江苏针灸的发展和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本文以《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江苏历代医人志》《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等为依据,对宋金元时期的江苏针灸作全面梳理,考证出见于著录的针灸医籍5部,涉及医家4人,通过对医家医籍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江苏针灸医学的发展,提高针灸文献研究水平提供文献基础。为免疏漏,所收医家的地域范围,既有今日所辖各市县,也包括历代在属的州县府邑以及外移(侨寓外地)或内迁(寄寓江苏省)的医家。
1 宋金元时期江苏针灸医家医籍概况
1.1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明堂经》
王惟一,号景阳子,北宋著名医学家,晚居昆山之太仓(今江苏苏州)。王氏学识渊博,技术精湛,不仅精通中医理论,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对针灸学有着高深的造诣和成就。天圣初年(1023年)奉命编修针灸书,系统考订穴位主治、部位及针灸图,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的问世成为目前江苏出现最早的针灸医籍。《铜人输穴针灸图经》是一部集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而且为后世针灸腧穴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该书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将354穴归入相应十四经【2】,发展至现代,针灸穴位只增加了7穴,成为目前被针灸界普遍接受的361腧穴归经系统。此书成为针灸腧穴的国家标准,宋代的针灸教育及临床治疗均以此为准绳,这对于统一、普及和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王氏为了改变书籍印刷难,保存差的窘境,创造性地将《铜人图经》刻于石碑上,昭示于众,便于后学者观摩学习。王氏还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作为针灸教学的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这个创举对于腧穴名称、部位的固定和统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部著作《明堂经》已佚,无从考证。
1.2葛应雷《经络十二论》
葛应雷,字震父,别号恒斋,元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医家。世代业儒,祖父均通达医理,因吴中以儒为医,世称葛氏。应雷自幼博览群书,后弃儒行医,精研深思中医经典,处方用药见解独到。应雷医术精湛,名贯吴中,惜毕生著作不多,可查到的有《医学会同》二十卷和《经络十二论》。从书名可以推测,《经络十二论》应为经络著作,遗憾的是,此书已佚,具体内容已无从考究。
1.3葛乾孙《十二经络》
葛乾孙,字可久,元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父葛应雷为当世名医。乾孙也是由儒而医,考究方脉三十余年,广博多识。后因医道高人传授《奇方》,专治痨症,精确便捷,无不效验,故名重南北。乾孙在金元医学繁兴,人才蔚起之世,精研医典,独树一帜,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诊治,除药物内治之外,尤其擅长针灸,且疗效卓著。乾孙不仅医术高明,他与著名医家朱丹溪的深厚友谊也令人称羡。二人互相砒砺,扬榷古今,深入交流学术观点和治疗经验,成为当世医界之楷模。乾孙著有《医学启蒙》《十二经络》和《十药神书》三种,而今行于世者仅《十药神书》一卷。料想乾孙洞明方术,熟知医理,对于针灸的真知灼见亦必通达透彻。可惜《十二经络》散失无存,我们已无法得知其中详情。
1.4滑寿《十四经发挥》
滑寿,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仪征县志》载:“先世为许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当元时,父、祖官江南,自许迁仪真(今江苏仪征),生寿”【3】。滑氏少时习儒,长而弃儒从医。拜名医王居中为师,博览群书,精通医典,又尽得东平高洞阳针灸之真传,尤善针灸。《难经本义·刘仁本序》曰“愈病起痼,活人居多”。《明史·方伎传》中记载“江浙间无不知有撄宁生者【4】”,足见滑氏医术高超,在江南诸医中声名显赫。鉴于元时重医轻药的严峻形势,滑氏从阐发经旨出发,为振兴针灸之学,宣扬针灸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著成《十四经发挥》,对针灸医学的重振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针灸学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十四经发挥》在针灸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首提“十四经”。该书认为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循行于人体,皆有专穴,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并对任督二脉的生理功能、特性及其交感和合的活动规律作了详细阐发,这对后世医家开拓奇经论治思路有着重要意义【5】;二是完善补充,充实经典。此书大量发挥补充了《内经》的经络学内容,使经络理论益臻完善;三是通考腧穴,认真订正。此书在《内经》的基础上,对657个腧穴逐一进行考订;四是图文并茂,便捷易学。书中16幅插图,即十四经加正背面骨度分寸图各一幅,统配经穴歌及腧穴定位说明,令人一目了然,学者称便。不仅后世针灸医家采纳了这16幅图,现代针灸书也全盘接受了《十四经发挥》的腧穴归经法;五是传播甚广,影响深远。《十四经发挥》作为经络学专著,被认为是“从事于医者不可不学”的教材,倍受日本医家推崇。如冈本一抱所言“十四经发挥者,许昌滑寿伯仁父所著也,医学之渊薮,百家之囊橐,所以启后世为生民虑者至深切也【6】”。
《十四经发挥》“发展了经络学说,推进了针灸学科的发展,是学针灸、论经脉的范本【7】”。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不仅为针灸的海内外传播提供了便利,也对我国新的针灸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学者盛赞“《十四经发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针灸得盛于元代,滑寿之功也【8】”。滑寿对针灸学的发展可谓居功至伟。
2宋金元时期江苏针灸医家医籍特点
2.1医著量微,影响深远
宋之前,江苏针灸理论或临床治疗大多散见于各种医案医著,并无针灸专著的记载。可能由于宋以前我国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江苏大部分地区处于江淮以南,古为“罢黔”之地,经济文化发展相对中原地区较为落后,医学发展相对缓慢,医术无所建树,故而针灸医学发展毫无起色。直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宋以前江苏针灸的空白,而且对腧穴的总结成为国家级标准,宋代的针灸教学及临床皆以此为准绳。到了金元时期,随着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不断提高,医家在继承宋代针灸医学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学派盛行,针灸医学至此进入深入发展的阶段。元末《十四经发挥》的出现,更使江苏针灸乃至全国针灸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该书对于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高度普及的针灸基础理论不仅完善了国内针灸,对国外针灸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日本针灸的发展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
可见,宋金元时期,江苏针灸医籍虽然数量不多,见于著录的5部,其中3部已佚,存世的仅2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十四经发挥》),数量甚微,然这两部著作对于中国针灸学和经络理论的完善发展和传播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针灸医学步入了鼎盛时期。
2.2重心南迁,地区集中
从地域来看,5部医籍中,苏州吴县2部,太仓2部,仪征1部。不难看出,5部医著中,仅1部在苏北,其余4部在苏南,尤其是苏州吴县一带。究其原因,与我国各地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就江苏而言,古之苏北盛于江南,徐淮地区与中原接壤,受中原文化熏染,经济文化自然较江南先进【9】。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发,江南地区却因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机会。并且随着宋室南渡经济文化重心的南迁和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江苏发展的步伐,为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和医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苏州吴县古为东吴之都城,宋以前已然成为江南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封建王朝的南移,加之苏州一带丰沃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苏州一带自然成为宋金元时期江苏医学最为昌盛集中的地方。
2.3 由儒而医,极具特色
宋代,由于政府对医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在全国开办了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级医学教育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北宋时针灸专科教育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并列医学三大专科之一,而且颇具规模,教具完备,学习内容丰富,考试方法科学,管理制度完善。兼之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激励,一时之间儒士学医、谈医、行医蔚然成风,全国呈现出一派儒研究经典、医著书立说的繁荣景象,江苏儒医数量更是名列前茅。
从以上四位江苏针灸医家的生平可以看出,医者均是弃儒从医。儒医之多,所占比重之大,是江苏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宋金元时期江苏经济文化繁荣兴旺的历史产物。儒医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正是儒医的大量涌现,一方面推动了医学书籍的编纂,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保存、交流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医学经验的积累、提高和深化【10】。
3结语
通过对宋金元时期江苏针灸医家医籍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地突破和发展。医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独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医籍在经典著说的指导下,推动了针灸理论的普及和传播。研究成果为江苏针灸学术增加了新内容,为进一步探讨江苏针灸医学的发展历史,提高针灸文献研究水平提供了文献学基础,以期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任玉兰,李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6,27(5):45-47.
[2] 宋·王惟一,著.李戎,点校.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烟建华.奇经理论的建立与发挥[J].中国医药学报,1994,9(6):20-22.
[6] 冈本一抱.《十四经发挥和解》[M].京都:小佐治半右卫门宗贞板行,元禄六(1693)年;凡例,跋,序.
[7] 赵寿毛.试析滑寿对经络学说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945-959.
[8] 刘景超,王单一.滑寿学术思想管窥[J].河南中医,2003,23 (1) :22-25.
[9] 陈道瑾. 江苏医人之历史概况[J].江苏中医杂志,1984(1):45-50.
[10] 陈道瑾. 江苏医人之历史概况[J].江苏中医杂志,1984(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