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站内搜索 Search
友情链接 Friend link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论坛  学术交流
〖反本开新〗关于儒家文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作者/来源:张哲/天府新论/书以象牙编录     2020-05-13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日趋重要,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提高我国国民形象的魅力和国家的国际威信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近年来,软实力这个概念颇为流行,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力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他于1990年在《政治学季刊》、《外交政策》等杂志上发表了《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软实力》等论文,并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介绍了软实力的概念和其在当世界的重要作用。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其中,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而软实力则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民族凝聚力等要素。他把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等手段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想要其他国家以自己为榜样,向自己学习,谋求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那就必须用自己合理的制度、深厚的文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以此吸引别国来仿效学习,而不是用经济制裁、武装力量或给予一些利益来强迫、引诱别国来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其魅力的吸引和感召才是能使其在国际地位中占据优势的唯一持久的影响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就是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感召力。所以,在构成软实力的各要素中,文化要素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可以说,文化软实力就是软实力的核心部分。

所谓“文化软实力”指的就是“依靠文化、价值观念等建造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根本性、长期性、广泛性的。”拉1正因为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也都对其引起了重视,可以说如果想要在国际上占据优势地位、获得主动。大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关键所在。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党也向来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3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显示了我们党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信心和决心。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软实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但我们在看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所结出的硕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仍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相比,存在着严重不均衡的现象。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率,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三位。而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却比较缓慢。“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个门槛时,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L4J。虽然目前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但是投入的增长幅度任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所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投入到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任然较低,使得我国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远不及经济和贸易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还没有从一个文化大国转变为一个文化强国。

第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文化产品的出口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虽然我国的商品已遍及全球,“中国制造”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但我们要看到,在“中国制造”的背后却看不到中国的文化。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在世界众多大品牌中却很难寻觅到中国品牌的身影;虽然“我们今天有能力创造占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但不能忘记的是,中国制造出口的每一台显示器都标示着:Intelinside。””’尽管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宏大,但其高额利润被西方发达国家赚走,而我国却仅仅是世界的低端加工厂。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贸易逆差已经反映到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上。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图书、文艺、影视等领域将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输送到我国,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这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第三,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累了许多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但我们对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没有跟上。一方面,我国许多文化资源长期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许多文化成果无人问津,没有引起国人所应有的重视;许多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因盲目追求城市的扩建而被人为的破坏,许多文物古迹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照片和博物馆的文献来追忆其往日的辉煌。这对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践踏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和痛心。另一方面,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变为文化竞争优势,甚至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我国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竟然轻而易举地被别国拿去,赋予了别国的价值观。从美国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到日本开发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游戏软件,再到韩国申报“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大量的优秀文化正在被别围不断的惨适合侵占,如果不对此加以重视和保护,我们以拥有五千年文化的自豪感必将逐步消失。

三、儒家文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化解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的文化能够吸引和感召世界各国人民,振兴我们的民族事业,就必须发挥我国自身的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我国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一)儒家文化的和谐观念对建立和谐世界的信念有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平等,人与一切物类平等的生态伦理理念始终贯穿于儒家文化之中,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既肯定了人的主体精神,又强调必须顺应自然的发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人只有遵守自然法则才可以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又提出“人知天”的观点。这就强调入不是自然的奴隶,人在天命面前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因此,其中心思想就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主动地以人合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进化。第二个层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突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要求君子一方面要勤勉奋进,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要谦逊待人,宽厚容人。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和思想”,即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强调矛盾双方的统一和事物发展中的平衡。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孕育下,培养出了中国人民谦让、仁厚、宽容的国民性格和以“和为贵”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了爱好和平、讲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儒家文化中关于“和谐”的观念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文化是刚柔相济的,既能积极进取,又能宽厚容人,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而西方文化则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这可以说是造成其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横行,陷入空前的精神危机,导致各种冲突频繁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念,把我们爱好和平、平等合作的思想展示给世界,提升我国冈民的形象和魅力,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对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商业社会。如果不能处理好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导致利欲横流、道德沦丧、损人利己等种种败坏社会正常秩序现象的发生。在儒家文化的义利观中,它主张人们去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不符合道义的利益坚决不取,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以利害义。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调节利与义的关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条件。

首先,要树立“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即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始终应把“义”这一道德原则放在首位。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就表明是“以义为上”,还是“以利为上”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这对于现114代企业来说,就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扩大,而关键是要考虑这些利益的获得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原则,即使利益再大也不要去赚取,而应在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原则的基础上去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要树立“舍利取义”的道德规范。这就是说在义与利之间发生矛盾,两者不能互兼顾时,必须要牺牲物质利益乃至个人生命以保存道义。这是在公利和私利的角度上来说的,如果过分注重个体的利益,就会引起纷争,从而损害整体的利益,而没有整体的利益,个体的利益同样也得不到保障。这对于作为个体的企业来说,就是绝不能只因追求自己的个体利益而损害作为整体的社会利益,而是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真正做到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利欲所左右的“深明大义”。

最后,要实现“义利统一”的协调发展。虽然儒家文化强调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但并不是说不重视利益,完全否定利益,而是要在不违背公利和社会道德、法律规则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私利的最大化。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市场秩序,就是要调节人们在市场上所可能产生的不正当竞争环境。也只有人人都遵守义利统一的道德规范才有可能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的形成提供动力。

儒家文化中义利观的智慧启迪了无数的志士仁人,无论是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港台地区,还是在中国大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一再的证明,将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整合到企业文化之中,对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三)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儒家文化注重整体利益和精神价值,能够使人从一己之私和物质利益中解脱出来,具有一种整体的、宇宙的广阔视野,形成一种自在自足、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爱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规范人们的行为,认识和处理人与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在对待自己方面,儒家强调道德修要的提高。而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就是靠自己的自觉。先正己,后正人。儒家主张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练锻造自己,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正是这一优秀思想几千年的积淀,塑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精神。进人新的世纪,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要想争取主动,就必须大力弘扬这一思想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都要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对人生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敢于给予迎头痛击。只有充分的发扬这种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第二,在规范人的道德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礼”的作用就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实现仁道。其礼治的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知礼,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同时还要守礼,要安心的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人人都不越礼,人们之间就不会出现摩擦和矛盾,人人也都能各得其所,这样就会保持整个社会的协调和稳定。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其思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消极落后的内容。比如过分强调社会的等级,过分压制人们的欲望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抽掉其中的不合理因素,而把其中所蕴含着的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今天提倡的“礼”,已不是封建社会上尊下卑的等级制度了。而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在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就必须要求人们遵纪守法,照章办事,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伸张正义,敢于同各种丑恶的现象和违法行为作斗争,把正义和光明磊落的品质付诸实践,用其所具有的普世价值来指导新时期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

第三,在对待他人的关系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做到“爱人”,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儒家对待他人的爱是从现实出发的一种真情实感,这种爱心是通过忠恕之道来实现的。“忠”是从肯定和积极的方面来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尔达人”(《论语·雍也》)这就要求当人们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要去真诚的关心人、帮助人,认真的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恕”是从否定和消极方面来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就要求人们做到当自己不愿被他人如何对待时,自己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要求我们要宽容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忠恕之道对于协调新形势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巩同安定团结的社会新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自尊、自爱,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想到他人,互相谅解,谦让克制,而不要互相猜疑、互相损害,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也才能保证我们和谐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

总之,儒家文化既不去侵犯和掠夺别人,也不去强行推销自己,而是靠自己的文化魅力来使别人信服,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又不忘去帮助别人的发展。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赵飒.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1)40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35-36

[4]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N].经济日报,2007-06-29

[5]刘莲香.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12)176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注:本文系作者原稿
版权所有: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电话:(025)85811753 传真:(025)85811753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1032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