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谷
发布时间: 2013-05-08 浏览次数: 1337

谷,中医文献学家。在数十年文献研究工作中,主了一系列具有威性的中医著作。50年代,在西医学中医教材的写方面,行了开拓性的工作。持中学工具纂,取得建性成果。

谷,1922年出生于江一个知分子家庭。祖父一生从事启蒙教育工作,同岐黄技。伯父吴越人、父吴佛缘则一代名医。吴6岁时进私塾读书14岁时奉父命拜伯父为师,得到伯父的悉心授与栽培。在从8年中,他自,前4年在伯父指点下,研必医籍,同时临见习,奠定了初步的医学基;后4年吴越人体弱多病,精力日衰,由吴谷襄,分担部分门诊和全部出工作,1944年其伯父逝世后乃独立开。当抗日争后期,政局动荡不定,百业萧条,经济枯竭,人民困苦。吴谷既遭嗣父之,又系初出茅业务清淡,在持家庭生中走了一段艰难历程。1950年与同道所,19516月便参加县卫生院工作。由于当时县级机构尚未开展中医业务,他被分配理文统计工作。1955年,江创办中医修学校,有划有步地提高全省中医业务水平,广泛深入开展中医工作培人才。吴经县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定,保送入校。他在承澹盦校逸人、宋人、叶橘泉、云翔、曹皋、王慎、江育仁等知名中医家的授下,系了中医基床各科程,并修了代基医学。通过进修,不巩固与增了他原有的医学理,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了本校当称之“交替教学法”的践,得一次良好的教研工作训练,深受其益。“交替教学法”具有一定造性,是江省中医修学校在教学上取得意效果的重要因素。校建校之初,聘任的教省内著名的老年中医家,具有高学水平和丰富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以适应现堂教学要求。加以当没有成的用的教材,前期教学,不得已而采用本旧有的著,临时加以改,以急需;后期教材也是教。问题的存在,促使学校一步体会到不培养新的师资好新的教材,是很打开中医教学新局面的,而解决的途径与措施,是利用在校修生的力量。是因原先都是开医生,有一定的专业,其中不乏理经验文修养、写作水平以及演口才好的尖子人物,而且正年富力,只需因材而教加以培,就能多快好省地达到期目的。因此,第一学期束后,学校便组织部分学员进行“交替教学法”的实验,其主要方法是:某一重点程,选择数名学员组成一个教学小,在原主的指下,民主讨论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研究修,大体内容和一要求,然后分工负责修改,最后师审核定稿,再分别备课试讲。新学期开始后,即改由参加教材修改、备课教的同学共同完成下届学正式授本的任。第一次及以后多次“交替教学法”实验的成果,使一批批师资而出,而教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提高,也更于成熟。吴谷参加了内教学小,也是“交替教学法”的首次实验教学,取得良成,受到了学校励。1956年以等生毕业留校,任内教研组长,担《内教学任1958年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后,至研究科,负责本校系列教材出版前的修,并任学院科学研究委会常委、秘,开始专门从事中医科研工作。30余年来主了一系列影响大的威性中医著作,海内外所瞩目。

 

写全国西医学中医急需的教材 取得开拓性成果

1955生部率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中医班,各地亦相继闻风,不少医学院校增开了中医程,有逐形成西医学中医潮的趋势践中反映出当西医学中医程中存在的困,除认识上的问题外,最主要的是缺少适合西医学中医所用的教材。古代医籍多文言,加之医理深奥,一些基础较差的中医之也觉难解,于西医来就更成为拦路虎了。了解决各地西学中和高等医学院校增中医程的需要,生部于1957年初特指定在写教材、培养师资和开展中医教学工作中取得明的江省中医学校,承担部西医学中医教材的试编工作。校领导在接受任后,立即组织骨干教,集中群众智慧,全力以赴,不足半年时间即基本草成初稿。吴谷参与主持写工作,发挥极作用。1958生部决定将《中医学概》修改后付出版,同下达了另一本用于高等学院校的《中学概》及用于中级卫生学校的《中医学概要》、《中学概要》两本教材的写任。南京中医学院又成立了一个专职班子,以吴为组长负责《中医学概》的全面修改、提高量和其他3本教材的写工作。果,《中医学概》、《中学概》均以高速度、修完,成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是史上首次全国高等医院校和广泛开展西医学中医而写的正中医教材。《健康表了评论认为“本从理实际概括了中医学的全貌,贯彻中医整体思想……,在指导临实际上突出地示出理的指作用,把中医学的基本理和治,也就是将中医的理、法、方、的整个理体系作了概括的叙述和分析,克服了古今各家的偏,把者引到学中医的正确方向,因此,的出版,将使西医学中医,医学院校增加中医……教材困难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并指出:“《中医学概》的出版,……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一个巨大利,对继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和促中西医合流,都是有着重大意的”。初版《中医学概》,一学期的用后,于1959年初全面征求了各教学位的意,由吴谷主持修,并经卫生部直接组织与复,草了教学大,当年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

中医学概写与出版,不高等医院校用教材,而且被广大中医温和中医徒用作参考物,在全国医学界生很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初版、再版,各地先后印刷数10次,行量累100万册以上。在部著作的写中,吴谷从接受任到再版修订结束,从起草初稿到参加复,始饱满情,严肃度,负责的精神行工作。在学上他强调编写《中医学概》要突出中医学的特点:整体念和辨证论治。要求写要着眼于中医学理的系研究与总结,使学者能从理的角度把握中医学,用以指导实践。例如,他认为古代医学中“人与天地相”的有关叙述,是中医理体系中整体念极其重要的部分,但在古典医著里只有散在的记载,有的文简义深,理不清,有的夹杂唯心主色彩,以令人信服。在医疗实践中得薄弱,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有于此,《中医学概》将此列一个重点章总结性地从“气候人体的影响”、“地土方宜人体的影响”、“人体自然境的适机能”和“‘人与天地相’在医学上的用意”等4个方面行了系的、阐发性的述,令人耳目一新。吴还认为讲求医德是中医的传统,上自中医典《素》、《灵枢》,下至宋、元、明、清代名医著作中都列有篇、章或专节,是医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教材。因此,在初版的附中列入“医德”一章,后来事实证明,“医德”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

《中医学概》的体框架构,章置与安排,以及大小标题的确定,都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在50万字的篇幅中容了代表中医学基床医学的主体和精,而且做到系化、条理化,既独立成章,又互相系,构成了一个整体,反映了中医学体系的基本面貌,一著作模式在50年代来新意的,因而受到高的价。就在第二版《中医学概》出版的1959年,吴谷被评为学院先工作者,翌年先后出席了南京市和江省的文教群英会。

 

在中学科苦努力 从事大型工具纂工作 取得建性成就 

谷在完成《中医学概》等教材写工作中,旋即投入纂中专业工具的工作。相了中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部大型中专业工具《中大辞典》,以及《中医大辞典·中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中学》、国家课题《中国大百科全传统医学卷中分支学科等威性的工具。其中又以《中大辞典》一时间、用功最勤、力最多。

《中大辞典》是迄今止中学著作篇幅最大的一部巨著,全1000万字,收中5767味,制插4500幅以上,既广收古代医药资料,又博采代中外文献,料取舍精当,纂体例密,索全面便捷,在国内外生了重大影响,受到者的广泛好学界评论:“无在篇幅、收数、深度、广度、科学性哪一方面,都远远了《本草目》的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写工作走辛的道路。

《中大辞典》的写工作,是了适中医展而展开的。当中医工具非常缺乏,用的30年代出版的籍,内容古老旧、精糟粕并存,远远不能足医、教学、科研等展的需要。南京中医学院决心一部比全面的、用的、新的中,起步于1958年冬季,初由少数教师带领部分修学员进行,1959年冬吴谷根据组织安排,率原《中医学概入《中大辞典》,加入该书编中心参与领导工作,1961年起担任《中大辞典》组组长,直至1979年《中大辞典》全出版。此工作度极大,从起步到完工历时20年,实际编时间亦有13年之久,其中又分两个段:第一段从195811月至19666月,为编写初稿段;第二段从19724月至1978年,修改、充、稿、定稿、清校审读样阶段。当时编写力量薄,经验不足,物条件既差,又无经费,尤其是随着写工作的逐步深入,发现问题也越来越复了澄清一组药物的名混淆,往往要查阅数十种参考料;了追一个名称的原始出,有如同大海捞针了改体例中的某一做法,常全身,不得不回返工。作为编组组长,吴团结各学科的写人,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克服了多种困。在工作中他主张边干,学,以弥经验的不足。在撰写和修稿件,他提出“条条追根,字字落”,成大家的共,据此原,在《中大辞典》内引用的古今文献,其引文大都经过认选择,二手尽力查对原著,或追查较早的文献;部分道,也行了通信核格的要求,提高了本书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经过几番拼搏,一部按照古今用、洋中用方,系统总结中医传统药经验,基本反映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科研成果的文并茂的巨著,生。填了我国代中大型工具的空白,1978年《中大辞典》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

《中大辞典》实际应用价值较高,初版第一次印刷12万套,尚供不求,在此已有多种版本。其中国内大出版两个版本,即1977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出版社共同版的初版本,1986年上海科学技出版社的印本;香港一个版本,即香港商书馆19781980年向海外行的初版印本;台湾两个版本,即1979年台中市昭人出版社编辑部的翻印本和1981年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的新本;日本国一个版本,即1985京小学出版的日文本。据日本《洋医学》1985年第6卷第4道:《中大辞典》经过域的家和翻100人的努力,用了5时间译成日文本,于198511月在日本出版行,并介绍说:此内容最最新,是中辞典的最高峰,称作中大辞典之集大成,的确名相符,确洋医学和学工作者必的名著。

 

中医承 强调文献研究中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

认为中医学面临继承和展两大课题,二者虽应,不可偏,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的一个期内,承工作得尤重要。其原因有二:一是展必,没有良好的承,就不上展;二是6070年代中医学曾出人才断层现象,不能想,一个中医学根基浅薄、尚未登堂入室的人,能够发挥有效的承作用。吴谷多年从事中医文献研究,深深体会到文献研究是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文献研究的范畴很广,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其最目的发扬展。在研究工作中,理导实践的作用不可忽,在文献研究中更要善于理总结。在写《中医学概,他强调要从理角度,系总结整理中医学;在写中工具书时要求从理明某药为什么能治某病,力求清其作用机理。他指出,在文献研究中“温故知新”是重要的,温故知新有双重含,第一是既温故,又知新,也就是既反复研究古代的理经验,又学掌握代的科学知与方法,二者并重;第二是温故而知新,即通研究旧有文献而有新的发现,包括新理解,新体会,使去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作出新的解。 他还认为,如果把中看作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那么,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医文献,就是发扬中医学的重要武器,有武器,缺乏研究、整理、掌握文献的人,承就不全面,掌握文献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开展文献研究工作,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正因如此,他以待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无是青年同事或招收的研究生,他都一悉心指格要求,并十分注意以身作。他治学严谨,一不苟;主张边学,干,遇有疑,都随时查考,根究底,反“不求甚解”。吴谷不做何工作,都把量放在首要位置上,他不成“没有数量就没有量”的点。他在工作中所表致踏、精益求精、善始善、埋头实干的精神是一的,人以深刻印象。中医科研工作展的需要,原《中大辞典》1980年改建中医文献研究室,1986年再中医文献研究所,1987年本专业被确定省高校系重点学科,与吴谷多年辛勤劳动是密不可分的。他负责的《中医学概、《中大辞典》、中医文献研究室,他本人及其所领导的集体曾数次被评为、省(市)工作者和先集体。

谷除本工作外,从1975年起,先后受聘担任《中医大辞典》委会委,《江中医志》委会委,中国典委会委,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组员生部医学科学委会委,《中国医学百科全委会委,《中国中医委会委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传统医学卷》委会委,当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学会)中学会委会委职务,参与有关工作,有的10年以上,中医尽心尽力。

简历

192234日 出生于江为东台市)。

19361944年 从伯父吴越人学中医内科4年,卒后襄4年。

19441951年 1944年起自中医所开1950年起参加所,任中 医

19511955年 在县卫生院,担任文统计工作。

19551956年 在江省中医修学校医科班在职进修,毕业后留校。

19561958年 任江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内教研组长

19581959年 在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科工作,负责教材修,任本院科学研究委会常委兼秘,中医学概论编组组长

19591981年 1959大辞典领导1961年起任中大辞典组组长

19811985年 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

19851986年 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副研究19851990年任士研究生导师

1986在 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研究,院学位定委会委

 

主要 

1. 谷.我病皆寒之”及其辨方法的概念.江省中医学校文集.1956

2. 吴谷.正确认识阴阳学在祖国医学中的意.江中医,1957,(2):912

3. 谷主.中医学概.北京:人民生出版社,第1版,19582版,1959

4. 吴谷主.中学概.北京:人民生出版社,第1版,1958;第2版,1959

5. 中国医学科学院江分院中医研究所(吴笔整理).“食养”晚期血吸虫病实验的初步察.南京中医学院学1959,(2):19

6. 吴越人原稿吴谷整理.小匏庵医.江中医,1961,(7):47;(9):3940;(11):36;(12):封3

7. 吴谷.吴越人先生医案.中医志,1963,(1):14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官方微信
江苏省中医流派
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