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人
发布时间: 2013-05-10 浏览次数: 1540

吴江市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南京中医大学研究,博士研究生导师。自幼从父医。19568月于江省中医修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教学、中医文献研究和床工作。任江省中医学校寒教研组长、南京中医学院寒教研组长,南京中医学院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医文献研究所所,江省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科带头人。兼任南京中医学院学会委,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会委1992年起享受国院特殊津家。曾任南京市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江省中医学会中研究会委、《江中医志》常委、中全国中医学会文献学分会常委、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奖评审等。主持写《中大辞典》《论释义》《中学百科辞典》等工具和教材8部,以及参加写《病源候》等8种古医籍,校注《寒准》《温疫萃言》等古籍。文几十篇。由宋立人研究员领衔总编的《中本草》是一部划代、立丰碑、集大成的本草巨著,被誉之当代的《本草目》。床擅治内科病,尤其消化系疾病、血液病及病的治疗经验丰富,效果著。

长经历

宋立人家学渊源,学有根柢。其家六世医,祖寅伯先生精儿科。父人先生名医,对伤寒、病造精深,名声享誉浙北一。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中央国医理事。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省中医修学校和南京中医学院寒温病教研组组长省中医教学事作出了重大献。宋立人在世医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即立志从事世救人之。宋立人6入学,同又先后聘了徐儆予、子丹二位宿儒作家庭教专门教授古文,他后来从事中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14那年在教会学校——群中学读书的同,即开始随父学医,承家学。宋人教授不精湛,而且教学有方,有自己的独特解,他认为“学皆由精思博而来,然基之学要以多读为始,多不在乎涉浮夸,而在乎精一致,朝夕不,数行之,不独熟能生巧,并且神参化境。”提倡要“学有系,古今贯彻”“稽古而上及素灵,取新而下及近代。”在父的指点下,宋立人从《内》《难经》入手系了中医学基和内、外、、儿等床各科,尤以寒和温病学著作,用功最勤。6年,前四年读书、侍,后二年到阊门外一慈善机构的所担任诊疗工作。在该诊所,病种多,是得的临证锻炼机会。他悉心诊疗写病案皆效父之法,、脉、理、法毕备选药,十分慎。夜灯下枕上,间诊治病例,皆反复思考,揣摩再三,遇有疑,或教父,或就问师兄,或查阅书本,直至弄清疑,确立好下一步治方案。

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回到践中去,方可得到真知灼。因此1947年春季,怀世救人之心的青年宋立人,毅然离开州城,回原籍吴江同里独立开,开始了自己的医学生涯。开之初,困重重,遇到疑,再无友指点。他奋发图强,潜心学心探索,于使诊疗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宋立人深有体会地:“临证之初,往往有两点以掌握,必需予以重:一是因辨,尤以病因复、虚的病,更易使人疑不定,以措手;二是要熟掌握物性能和律,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尽管在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中医文献研究和教学工作,但他始没有中断过临床医。在床工作中,他治脾尤有心得,曾系统进行“以脾法治慢性炎”的床研究,脾胃病、血液病的治有丰富的经验著的效。

临证思想

一、辨辨病合,提高医水平

床医方面十分重与辨病的合,认为中医从来就是重辨病的。宋立人指出必在辨证论治的基上与辨病治相合。辨是辨病的一步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人的不同个性。辨证论治是中医床医的特色,其有明确的理和丰富的经验,具有科学的合理内核,应该继续提高,使之更加完善。同一种疾病由于候有差异,甚至寒相反,虚互异,如果病治病,势难万全,辨不明,死生立,正确的治既要治病,因人、因、因地制宜,根据疾病不同的段,不同的机体反对证处方。

二、 生命之本,系在脾

宋老认为肾脏具有促长发育,生殖繁衍,生髓化血等功能,而且所主宰的先天元气是推生命活的基本物,又是真阴真阳的基,在化和调节人体的重要功能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脾主胃行其津液,是气血生之源,谷入于胃,洒于六腑,和于五,都要依于脾的化功能,始得养全身。更重要的是脾主后天之气,其中尤以宗气的作用要,它主持气血升降出统摄营卫流行,调节脏腑机能,并人体起到温养护卫作用。先后天之气是互相依存,互相根的,脾之运化水谷,依阳的温化作用,之元气,要有脾脏为转输水谷精微,两者对维护人体之正常功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宋立人提出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以脾合的核心,充养腑,调节功能活人体生命之本。所以在治病中十分重视对治。

脾胃虚,气血精微不足,其它腑失去滋养之源,常会致疾病,而其它腑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久延不愈,也多涉及脾胃,这时脾胃在疾病程中,往往成一个决定转归的关腑。所以在床尤注重理脾胃阴阳、协调脾胃升降、衡脾胃虚

补肾遵循阴阳互根的准。宋老认为调病,元,必阴阳互根律,采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既不失主次之分,又具有互之功。所以宋立人在补肾中十分推崇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病久延,可致虚。宋老认为肾是人体水火之宅,阴阳之本,关系到生命源泉的一个腑,病及于,根本受,所以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关,医者于此,切不可掉以心。基于候,多由久病传变而来,因此同一候,由于其原有疾病不同,所表的具体症状也就不尽相同,其治有区应该按照病、、症合的方法,作出更加切合病情的治措施。

老年病是老年期所特有的一慢性病,宋老主张补肾为先,但以平补缓收其功,忌峻急功近利。若求心切,擅用滋,或于病有碍,或虚不受,或阴阳失衡,故治老年病补肾,即便病,若补肾阳,非阳虚沉寒,不用温燥辛,如附、桂之属;若补肾阴,非阴虚火旺,多忌滋降火,如熟地、知、柏之流,常效景岳阴阳互根,水火互之法,补肾阳方中寄补肾阴之物,补肾中存补肾阳之品,就成而言,阳同在,惟是重而已。

思想

一、》的研究

宋老研究《》主从源到流。认为《内》《难经》及《神本草》等医典,是中医学之根本,万法之宗源。他:学》,如果不《内》《难经》,就明阴阳之理与腑气血经络之关系,也就以真正认识》一之性,病位之所在,病情之寒,邪正之胜负。所以从某种意上来,能否学好用好《》,取决于《内》《难经》《本草》等典著作研究的深度。

(一)》的认识

世以来,深受广大医家的重,被奉之圭臬,至今仍作中医院校的必修。但》的看法来不一。自晋、隋、唐迄宋、明、清,中外注家如林,竟达四百余家,仁者仁,智者智,各。宋研究员对这问题,有独到之,切中肯綮。

1、主论风寒,兼及温

宋研究研究《》不拘前人之,更不妄下断言,而是注重事求是,他认为》并不包万象,治百病,所述的只是部分外感性疾病。就《》整个篇幅来看,是寒,略于温寒之六经传递因脉治的化,述非常尽,相比之下,其于温各条只有提,既未传变,也未立方治。

2、六经论伤寒、八纲统百病。

》以六证论治的纲领,将病及其传变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候,与六所属腑的病理密地合起来行分析。八是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总纲,《无八之名,而有八,在六中包涵着阴阳表里寒。宋研究员认为,《》确实论述一些治,是由于程中每有病相并。或先有内伤杂病,然后再感寒;或先有外感寒,然后又犯内有一种是由外感病治所致的坏。所以仲景在系统论必然要及部分病。不然就不能尽地叙述寒病的化。另外通过伤寒与病的例,正可以提高床辨能力。所以宋老特别强调,不能因此而认为》就是寒与病合,否模糊了《》以寒命名的本意,甚至在辨方面会致既不能寒,也不能辨各种病的错误结果。宋立人一步指出,后世医家采用法、类证方、症的手段来研究《》,以反映辨证论治精神,有其可取之,但已不是原来意上的《》。经过重新合之后,已不能反映寒疾病展之律。

3、六经证治重在阳明、少阴。

经统领三阴三阳。太阳病是表,阳明病是里、实证,少阳病半表半里,三阴病多属里、虚、寒。三阳病以祛邪要,三阴病以扶正主。宋老深察六病之急主次,提出六经证治关在于阳明与少阴两点,认为阳明病是寒外感病邪亢盛之极期,其病最甚,而少阴病是正气衰弱之竭期,其病最危,都是床治的关是由阳明与少阴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他认为后天之阴阳盛于阳明,先天之阴阳充于少阴,人身生命之所系。阳明是六病邪之出路,病最烈,常一清、一下而病愈,但又往往暗藏机,如治不当,正不邪,必致危殆。少阴之根本,病最危急,常关系到生命的存亡。阳明与少阴是六治之关应该十分重

(二)主寒温一,展仲景学

寒与温病是外感疾病的两大,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感受邪气不同。叶天士、吴鞠通一直被作温病学派的代表,但宋立人却,叶、吴是真正的寒大家,是学、用《》之佼佼者。并且指出,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寒温一,而不应该是寒温之争,应彻底摒弃世俗之偏立真正意上的代中医外感病学。

二、本草文献的研究

(一)本草研究思想

1合性本草是本草学研究的主体:合性本草是指载药广,涉及物各个专业内容的本草著作。是各个物知总结。如《神本草》《本草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目》等都是我国本草中的代表性著作,反映了各个期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展水平,因此,宋立人认为研究合性本草是研究本草学的必由途径和基。并且指出在合性本草中,当以宋代《证类本草》首要著作。因此宋立人类证本草》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的成果。

2、深入开展专题性本草的系研究: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要充分挖掘古代本草著作的精还应开展专题性的本草学研究,他将专题本草分食、炮制、民间药物、中药药理、用等等,都很有研究的价应该得到重

3、考品种,掘民间药物:民间药物是本草中物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本草如《本草拾》《日子本草》记载多的民间药都被收于宋本草中,充了物种。宋老《本草目拾》曾行一番深入致的考工作,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料,经过周密的查证有争的几十种物基源得以确定。后人学研究该书除了障碍,提高《本草目拾》的用价掘民间药物,充实现代本草学内容作出了很大的献。

4、探索方的本草内容,总结药用:宋老认为古代医籍方藏着大量的本草料,因其与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药性功用的记载往往早于本草著作,是研究物的另一个广阔领域。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本草,就必视对中有关本草知的探索。他着重研究了《小品方》一,利用方中的物学内容一步充展我国的本草学。

5、研日本学者的本草:宋老认为日本我国一衣水之邦,文化交流从来就很密切,日本学者一方面把中医药传回其祖国,同在他用与研究中,又不断得新知,为发展中医作出了一定的献,出了很多有价的医,如《质问本草》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要全面研究本草学,也不能忽视对东邻学者著作的研究。

(二)新一代本草学的

1纂新代本草著作,是予的使命:宋老自从60年代纂《中大辞典》以后,继续研究代本草文献,代本草的宝贵遗产认为《中大辞典》做了不少整理工作,但是限于当条件,不广度深度不,而且没有系统阐述我国本草学的学体系。所以他很早就蕴酿纂一部合性本草著,以此作自己整理研究本草文献的斗目。数十年来,我国多学者,在本草文献、中、中用的研究,以及医等方面均取得大量成果,使条件和机逐成熟,因此,在1986生部中医司“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座会”上,他投“《中本草》的研究和纂”一科研课题反复论证而中

宋立人研究指出,开展《中本草》的研究和纂工作,必发扬、整理提高宗旨,以中医理论为,既要总结传统药学,重民族医,又要反应现代中的科研成就。在学上突出医药结合,融会古今,在体系上突出传统本草的特色,因此要求旁搜博采,集古今本草之大成,煌古,融会新知,去存精,去存真,充分体全、新、精的特色,使本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先性、践性和威性,成一部承先启后,往开来的划代本草巨著。

2、新代本草著作当确立新的本草体系:《中本草》是篇幅浩繁,容量大的本草学著作,了既具本草的传统特色,又体当代的中药发展水平,指出首先必在上述指思想下,依据本草学的学科域和内在律按照中各分支学科的内容特点及其相互系,建立一个新的本草体系。一体系的实现,主要体物分体框架的设计,以及置、体例安排等方面,使8000物,密系有条不紊地依次叙述,代本草都将物分确立本草体系的首要任纵观历代本草,物分的改,正是本草学向前展的主要志之一,所以他《中本草》的物分曾作了深入探索。他主《中本草》的物分应该进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遵循自然属性,采用代的、植、物分展的必然果。近年来他通过对本草的研究和践,以及在李珍分法“”下“族”的启示下,认为由于当今物之大量增加,分类层次只到科属止是不的。某些多的“属”,必须进一步分,才能适当前分类编排的需要。如防己科千金藤属,物达20余种,如不作一步分仍然繁紊乱,科条不清。如再将各种无根的千金藤和各种有根的地不容分列两排序清晰,没有紊乱错杂之缺憾了。不仅药材的形态结构特征,判然区分,而且有利于其化学成分、理作用及功能主治行相互比和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揭示物之的内在系,加强药物的系性,在分学上《中本草》建立一个新体系打下基一系的完成,又将一步推研究的程。

宋老撮取家本草之,融会古今学于一体,在保持传统本草特色的基上,提出《中本草》的设计。根据从源至流,从内到外,从基用,从理实际的原,将全卷首,正文和附三大部分。

卷首部分,除凡例、目外,着重列出“代本草序例”及“代本草目”“本草要籍解”,首先展示本草学理论发展及其主要文献的基本面貌。

正文部分,列总论与各总论对本草学作出全面系总结述。要求以史唯主和辨唯物主,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总结本草学的传统经验和理,以及代的研究成果。分列“绪论”“本草展史”和“本草学通”三篇。其中尤以“本草学通主体,系统论述中品种、源、栽培、定、炮制、制性理等内容。形成一个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代本草学理体系,使本草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物的完整概念,包括“名、物、性、用”四个方面,正名定物,是确立物的体,性能、用,是物功效的体此四者,概括了物的内在本。《中本草》各部分目的置,正是了揭示些属于物自身的内在本。因此他从物的名称(包括正名、异名和名)、生学知(包括品种考、植物形材等),物生(栽培、采收、炮制、制)化学成分、理等,最后到物性能用(性、功效主治、用与配伍、附方)等建立了23目,形成每一物的系。他通过药物分总论目三个系,以容纳历代本草文献和各个分支学科的大容量学知,建立了新一代本草的学体系。

3、整理研究代本草文献是纂新一代本草的基真整理研究本草文献,从中汲取物生用的经验及其学,是发扬传统药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步,是一步展中学的基

认为编纂《中本草》,必站在文献学的角度整理本草文献。文献的理也有格要求,如[炮制][][功能与主治][用与配伍][集解]目,要求忠地引用代本草文献的原文,从而反映出学上的源流和前后承关系,也是保持代本草精的特色之一。[药论]对诸家文献,既要精又要合,因此药论已不是古文献料的堆砌,而是按不同的命题进行了整理归纳,重新排,并标题,相同的命、不同的排在同一标题之下,从而使药论论点明确,一目了然,同也加药论用性,真正体现药论的价

他指出得重的是《本草目》“集解”部分,是陶弘景以来代本草学家通过调查考察、辨疑正,研究本草的精部分,不仅记载物形态鉴别、品种演,而且地栽培、采集加工、学史料等内容,如果摒弃了一部分,将使本草研究成无本之木,失去了一步掘的源泉,有于本草学承与发扬。所以,纂新一代本草的重要任之一,就是要切做好文献工作,在广泛收集文献的基上,汲取精,全面总结药物生和医疗经验,系整理学,考订药物品种,澄清用源流,才能真正做到集代本草之大成,成一部划代的本草巨著。

4、新代本草当注重医药结合,力求用:中医中是祖国医学遗产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中学是在中医基下和践中形成和展起来的。中用与研究离不开中医理的指,中展,用范大,均依于中医践。因此,医药结合,相相成,是合性本草的一大特点。本草学不有生学方面的知,又尽地记载药物的性味功效、用和中医学基,而且后者在本草中占据很大比重。所以《中本草》的撰工作必遵循一要求,着重总结中医和医疗经验,并且将部分的重点放在用、性理及附方三个方面:

宋立人研究员认为《中本草》的撰,还应满床医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需要,提供中药发展的最新成果,揭示医药动态,因此,本书对现代中理、化学成分、用等方面新成果的收集整理尤,完全反映与展示了古今中药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水平。

教育学科

宋立人研究19568月开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本校寒学科有开之功,中医文献学科有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献。

一、重学科建,培养后人才

1956年留校,至1960年,宋老一直担任寒教研组长(宋人任组长),具体负责》教学工作。在缺乏借的情况下,教研全体成在他的的带领下,硬是在短的时间内,在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成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一)深入研《》,搞好教材建:宋老认为教材是学科建的基,作》教材,他组织教研师对有关《》的主要学术问题和教学点反复研,深入会,并广泛收集料,考察各家学,以加深理解,主持写了多种寒教材。其中《论释义》是全国各中医院校中出版早的教材之一,教材增了《》教学的系性,于提高教学量起到了极作用。他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整理充,撰成《教学参考料》,以供教学和学者参考之用。其初稿于19589月在北京全国医药卫生技革命展会上展出之后,受到普遍关注,在很多兄弟院校要求下正式出版。此外,他西医学中医用的教材《论纲要》等。

(二)组织集体备课,提高教学量:宋老认为在教学程中,集体备课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了提高教学量,而且也是提高教研室体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作为这种集体备课成果之一的《论译释》,就是这样编写出来的。宋老拟订划,设计了体例。该书在保持宋本原貌的前提下,家学,条分析,理论联实际,不尚空,因而在内容上比教材更充,范也更广,且浅易懂,教学和研究都有参考之用。

(三)多学科教学,培养人才:曾先后中医修班、中医师资班、全国中医教研班等系统讲授《程,并南京市西学中班、朝留学生以及1978年附属医院举办的中医提高班上。由于密切践,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员们的普遍迎。6070年代,曾指系学生毕业实习教,70年代初,曾担任《中医断学》教研组负责人,参与江五所医学院一教材的写工作,负责诊断学讲义修,并担任一段时间中医断学的教学工作。80年代后他又率先提出招收中医文献学研究生的划,作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了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6名。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反映了他扎而丰厚的中医,也中医的教学作出了很大献。

二、建立中医文献学科 

南京中医学院的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宋立人研究60年起,一直是组负责人之一,至1979年,宋立人研究员负责起草了将原改建中医文献研究室的告,并得到批准,他任室的副主任,1985年任主任,1986年中医文献研究室中医文献研究所,他又担任首任所中医文献学学科建展辛勤操献良多。1960年,他到《中大辞典》工作,任组长,从此开始了中医文献的科《中大辞典》是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大型中工具,是本世70年代以前中各学科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

宋立人研究又相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中学》的副主、《中医大辞典·中分册》《明中医辞典》中学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87年担任《中本草》纂委会副主任委。多年的科研践,形成了宋立人研究以本草文献,考品种重点,总结临为归宿,行医药结合的多学科研究的本草学研究特色,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先地位,国内本草学界所瞩目。些不仅为学校得了荣誉,学科建奠定了文献研究基学科经过40多年的展,宋立人研究等一代前的不懈努力,已成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官方微信
江苏省中医流派
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