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宇宙生命观与 周易及老子思想比较初探
发布时间: 2015-03-02 浏览次数: 588

提要:提出中医“宇宙生命观”的概念,认为《黄帝内经》的宇宙生命观与《周易》、《老子》有着密切的同源互证关系。其中,《内经》的生命阴阳演化论更接近《周易》,而《内经》的养生论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论之有无相生密切相关。但《内经》的神气论则是《周易》、《老子》论所不能及的独特生命观。

关键词:宇宙生命观;《内经》;《周易》;《老子》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宇宙观和生命观,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研究范畴。但是在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系中,宇宙观与生命观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印证的精妙关系。在《黄帝内经》中,论宇宙天地是为了阐述生命;论生命则不离天地宇宙。故本文将二者结合,形成“宇宙生命观”这一概念。

《内经》成书的具体年代虽然暂不可知,但基本上可以定位于与《周易》、《老子》相当或相连续的那个大时代。因而,《内经》的宇宙生命观,不可避免地与中国文化典籍中最重要的两部巨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内经》却有着与彼二者不尽一致的著述目标,因而《内经》更偏重于对生命观的深入探索。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 《内经》与《周易》宇宙生命观的同源相类

《内经》的宇宙生命观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阴阳学说。虽然学者们似乎更看重“天人相应”,但我认为“天人相应”只是《内经》宇宙生命观之外壳,而阴阳学说才是其核心。天人相应的根据恰恰是阴阳学说。正是因为天与人具有共同的演化进程和形成结构,二者才能够发生通应。而这个演化进程与形成结构,都是阴阳的杰作。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显而易见,《内经》将阴阳提升为宇宙生命之终极之道,是产生一切包括天人的根本。这一点,与《老子》的论述便有所不同。《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在阴阳之“二”之前有个“一”,这个“一”才是一切的本源。所以《老子·二十五章》则阐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内经》为什么略去了老子的那个“一”,而只说到阴阳为止呢?我认为,其原因在于,《内经》在宇宙生命观方面更靠近《周易》,而有别于《老子》。《老子》虽亦提到阴阳,但其论述重心不在阴阳。只有《周易》,乃是以阴阳为主要理论架构。《周易·系辞上》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亦有《老子》“一”的含义,但《周易》的阐述重心却不是“太极”,而是阴阳演化的具体过程和结构特征。

学术界历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虽然有作者通过论证认为《内经》与《周易》并无直接渊源关系[1],但在宇宙生命观上二者的相互接近却是事实。或者我们可以说,《内经》与《周易》以阴阳为主体的宇宙生命观,实际上是那个大时代更为流行的基本思想,而《老子》的“道生一”才是智圣们穷根究底的最后产物。

由此,便形成了《周易》、《内经》理论系统指向有为,而《老子》则指向无为的思想分道。只有“有为”,才能形成医学体系,而“无为”只能形成道德教义。

2 《内经》的养生思想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相互印证

养生,是《内经》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内经》之养生原则及其理论根据亦与《周易》密切相关[2],但《内经》之养生思想、方法更直接与《老子》相关。

《内经》之养生思想,首先强调的一个核心要求是“无为”。无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是心法上的恬惔虚无,一是行为上的顺应自然。

2.1 恬惔虚无以养心

恬惔虚无,是《内经》教人养心的基本原则。《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内经》的这一养生原则,与《老子》对人生的教诲遥相呼应。在老子那里,由宇宙生命观之以“无”为万物本源的基本观点,衍生出了“无为”的人生观,其中自然蕴含着相应的养生观。老子的无为是总原则,又有几个方面的不同体现。如《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提出通过“不争”、“无欲”来实现无为的养生观。《老子·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是主张守持柔弱的本性,以获得生命之坚强。《老子·七十六章》更清晰地阐述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则以柔弱为生命之良性特征,而指示养生必守之法要。此外,《老子·八十章》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段,则与《上古天真论》之“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何其相似!

诚然,《内经》是从个体生命健康角度讲人的养生,而《老子》是从社会教化方面讲人的生存,出发点和归结点不尽一致,但其对养心的具体要求却如此一致,正是二者基于相同的宇宙生命观。如果没有如《老子·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基本思想,就不会产生出《内经》“恬惔虚无”的养生原则。

2.2 顺应自然以养形

顺应自然,在《内经》中表述为“法阴阳”。《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四气调神大论》更进一步展开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从”与“逆”两面阐述人是否顺应四时阴阳的利与弊。人为什么要“法阴阳”?答案恰恰在老子那里。《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虽未明言阴阳,而阴阳自在其中。故“法天地”与“法阴阳”在用词上异曲同工。

法阴阳或法天地,是为人类建立了一个基本生存方式的总原则。之所以说是“养形”,是因为人在天地之间存在之现象,是一个生命之“形”的问题。唯有形存,心才能有所寄。故养其形,其目的是令其心得以安居。心之与形,犹如宇宙之“本”和“象”。故养心则从其本,取其清静无为,以应其宇宙生命源生于虚无之中;养形则从其象,取其顺应四时阴阳,以应其宇宙生命展现为升降出入之征。

由此我们得知,中医的养生理论和实践,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胡乱摸索,而是基于古代通行的宇宙生命观。这宇宙生命观当然离不开人类生命对于自身与宇宙关系的最初感悟,然后其感悟与养生实践的反复互动,使得古人的宇宙生命观日臻完善。《内经》和《老子》都成为了记录此精妙宇宙生命观及养生理论的光辉典籍。

3 “神气”论是《内经》独特的生命论

《内经》与《周易》和《老子》在宇宙生命观的阐述上,固然有着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但是《内经》却亦有自己独特的阐述方式。虽然这些独特的阐述方式与彼二种典籍的宇宙生命观仍然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而《内经》本身在医学意义上的展开必然要比《周易》和《老子》来得更丰富多彩。

3.1 《内经》以气为核心表述生命之本源

首先,《内经》之“气”,具有一而二、二而一的自化特征。气本为一,即《易》之太极,及《老子》之“道生一”。二即阴阳,由气所化,是为一分为二。在《周易》,连续的分化,则产生两仪、四象、八卦等等。但在《内经》,这种连续的分化则衍生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这之后,各脏腑、经脉却又有自身的气与阴阳。从这里我们看到两个在《周易》和《老子》未曾见到的理论模式。

其一,在阴阳一分为二之外,又见一分为三。所谓“一分为三”,是将阴阳之二分法与宇宙生命结构之三分法相互结合的理论形式。在宏观上,就有了天地人三元宇宙模型,就有了三阴三阳之气;在人体,就有了脏腑经脉之三阴三阳,就有了脏腑阴阳相合及十二经脉相为表里。一步步,生命体之阴阳结构内景被展现了出来。

其二,阴阳与气的演化进程,并不仅限于宇宙生命诞生之初,而是贯穿于宇宙生命存在的全部时空中。于是气与阴阳,也不仅仅是《周易》、《老子》所述那种本源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扩展到演化过程中每一个局部和阶段,因而产生了生命体在宏观与微观上节节再现的全息现象。于是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可以是整体的缩影。故诊脉独取寸口,可以察一身气血之虚实寒热;独观一脏,可见五脏六腑之互藏。在宏观上,人与天地相应,自不必说。而这一切,都是拜阴阳之演化所赐。

因此,在中医学,气成了一个含义最为丰富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着不同的叙述重心和涵盖范围。由此可知,单凭哲学意义上的气和阴阳,是不能说清中医学的气与阴阳的。认真阐明这个问题,可能是揭开中医学生命观的一个关键。

3.2 《内经》以神为特征表述生命之作用

《周易》和《老子》在宏观上阐述宇宙,并包含生命,但不展开生命之内景。《内经》则运用当时通行的宇宙观来阐述生命,必然要以生命本身为重心,来展现生命之奥秘。

《内经》并没有停留于以气和阴阳来结构性地描述宇宙和生命的产生及演化,更从宇宙生命之本性高度,提出“神”的概念。

什么是“神”?哲学家们作了太多的阐述和批判。但是通过深入观察我发现,《内经》所说的“神”,与哲学家所说并不相同,因而盲目批判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目前哲学家们对“神”的认知,停留于世俗的感受层面,因而缺少理性。但《内经》所说的“神”是一个理性概念,这是需要重新对待的。

《内经》所说“神”的意义是什么?我曾撰文写道:从《内经》大量涉及“神”字的经文看,神、气、神气这三个词是互通的[3]。也就是说,实质上神即是气,气即是神。而叙述中的不同用法,是基于立论的不同需要。从生命的本源上看,那是气;从生命之作用上看,那是神。其实所看的乃是同一个东西。但是,“神”绝不是某种可以外见的形象,就像气不可外见一样。

神不可外见,那么什么可以外见?“明”可以外见。“神明”乃是《内经》所特有的一个极重要的概念。《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是“神明之府”,而阴阳之本源是一气,因此“神明”不过是一气的作用而已。但这种作用的内在和外见,恰恰区分为神和明这一对概念。就像脏藏于内,象见于外,于是有脏象一样,神藏于内,明见于外,于是有神明。宇宙是这样,生命更是这样。这就是《内经》的宇宙生命观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杰出贡献。这也是《周易》和《老子》所不能及的。

结语

《内经》之宇宙生命观,与《周易》、《老子》有着同源互补的关系。只有《内经》,才能着眼于生命本身,将那个大时代中最伟大的文明成果,用以开拓出中医学这个宏阔的疆域,维护着我们民族的健康繁衍,并实现着人类生存的真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姚春鹏.《内经》与《周易》关系及医易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

[2]刘霞.《内经》养生理论与《周易》内在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56.

[3]吴昌国.初论中医神气生命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465.

 

(原载:《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第19卷第7期)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官方微信
江苏省中医流派
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