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站内搜索 Search
友情链接 Friend link
当前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学术成果
“积”病治当温散
作者/来源:于莉英 王旭东     2015-03-02


摘要:古代文献对“积”病的记载多认为是阴寒之邪所生,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治疗主张温散,多用辛热之品。而现代医家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如肝纤维化、肿瘤等,多从痰、瘀、虚论治,很少从温散论治。临床也有运用治疗“五积”古方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报道,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从而认识到以温散为大法,在古方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将对提高与“五积”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很重要意义,也是对中医继承和发展的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积”病;温散



“积”病早在《黄帝内经》中既有记载,并提出“肥气、伏梁、息贲、贲豚”之名,但未论及治疗。《难经·五十六难》明确提出“五脏之积”:“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对其症状详细描述。后人在此基础上多有阐发,并创制许多方药。

古代文献认为“积”病多因寒生,《灵枢·百病始生篇》阐述了积病发生的原因与过程,提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无论寒痰成积、寒瘀成积、寒郁成积,“得寒乃生”是积生成的始动原因和根本病因。由于寒性收引,无论寒邪起于局部,还是束于周身,在寒邪的作用下,便以收引为病理表现,以有形的津液、血液为病理靶点,形成癥瘕积聚[1]。《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难经·五十五难》描述积的形态:“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谓之积。”《难经本义·五十五难》对此又作进一步解释,说明积病的形态是其属阴的本质所致:“积者,五脏所生,脏属阴,阴邪渐积而成,故曰积。阴主静,故沉伏不离其处,乃脏阴气结为病,而或兼乎血,故其部上下左右,其形大小长短,皆可循而按之也。”

脉象多为阴寒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医灯续焰·积聚脉证第七十二》:“《脉经》云:弦小者寒癖。由是观之,则脉之小也、微也、小急也、弦急也、沉也、沉伏也、迟也、涩也、实也、数绝也、沉横也、结伏也、长而左右弹也,是皆阴寒敛实之脉。则知积之成也,亦多属阴寒。阴寒则不能温散,而易于凝着。始则毫厘之留,日以增益,如堆积然。久久则小者大,软者坚,虚者实,无形者有形。”

处方用药宜温行,不宜寒敛。《医灯续焰·积聚脉证第二十七》:“今历观积聚之由,似宜温行,不宜寒敛,似宜运动枢机,不宜专尚攻克。”并记载了东垣肥气丸、东垣息奔丸、东垣痞气丸、东垣伏梁丸、东垣奔豚丸、三因化气汤等治疗“五积”的方剂,且方药中多用热性药物,如乌头、川椒、干姜、巴豆、吴茱萸之类。

“五积”虽然是我国东汉以前出现的古病名,但近年来结合临床症状等研究,发现它们与某些现代重大疾病密切相关,例如:“肥气”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纤维化、脂肪肝,“伏梁”与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炎性水肿、心源性水肿、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之肝脾肿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引起的肝脾肿大、克隆病,“痞气”与肝纤维化、胃癌,“息贲”与晚期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奔豚”与原发性癫痫以及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等有密切相关性。所以我们认为从“五积”病辨治的历史经验中有望发掘出治疗现代某些重大疾病的有效方法,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回顾近年来中医学界与“积”病相关疾病,如肝纤维化、肿瘤等的病因病机研究,多从痰、瘀、虚等论治。认为与正气不足、邪毒留着、气滞血瘀或痰浊凝结有关,进而导致久病入络,形成“积”病。张素养等[2]认为肝纤维化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等范畴,气滞血瘀、肝阴不足是本病的主要证型。张志明[3]认为肝纤维化是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引起水湿停滞,痰瘀互结所致。宁振峰[4]明确指出肺癌是虚、痰、毒、瘀互为因果,恶性发展的结果。曹志成[5]认为胰腺癌因外感湿毒损脾,内伤忧思抑脾,饮食不节伤脾,而致痰湿瘀血结聚于脾,酿生癌瘤。

中医治疗上多采用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法则,张志明[3]统计了10年共95篇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报导,结果全部使用了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治法。王燕等[6]统计130篇治疗肺癌的文章,补益药最多,其次是行气止咳化痰药,清热解毒药3,活血化瘀药第4范忠泽等[7]研究亦发现在胰腺癌的常用药物比例中扶正药(益气养血)的比重较大。贺松其等[8]提出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利湿解毒的重要治法。

虽然,现代医家很少采用温散法论治与“五积”相关的疾病,但临床也有运用古方治疗的报道,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如姜宏伟[9] 用《简明医彀》中治“肝积”的“肥气丸”(青皮、陈皮、三棱、莪术、穿山甲、黄连、枳实、厚朴、槟榔、干姜、肉桂等)治疗肝炎肝硬化30例,结果临床症状、体征获得了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症状、体征总有效率为92.76%,影像学检查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就有干姜、肉桂辛热之品。刘洋等[1]认为寒为癥积的本因。至于积形成以后产生的热、毒、痰、瘀、虚等,不过是瘤体的自身形态,或阻滞压迫损伤带来的继发反应。于是温散就成为治疗肿瘤的根本原则。不温不散,温则行之,气血流通,何积之有。

可见,在古代文献有关“积”病的病因病机指导下,以温散为大法,发掘古方,治疗与“五积”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是对中医继承和发展很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刘洋,王刚.寒乃生积与不温不散-中医药治疗肿瘤思路的新选择[J].中医杂志,2009,50(10):954-955.

[2]张素养,李荣亨,王淑美,.二鳖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1527-1529.

[3]张志明.肝硬化与瘀血的内在关系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2,20(6):772-773.

[4]宁振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体会[J].山西中医,1996,12(3):53-55.

[5]曹志成.中西医与分子靶向综合治疗胰腺癌的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2006,14(21):2049-2054.

[6]王燕,李永浩. 肺癌的中医治疗规律探讨[J].新中医,2007,39(5):92-93.

[7]范忠泽,梁芳,李琦,.晚期胰腺癌的中医药诊疗现状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79-681.

[8]贺松其,张绪富,吕志平,.保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5):590-592.

[9]姜宏伟.中医古方肥气丸在治疗肝炎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J].宜春医专学报,2001,13(2):198-199.

 

(原载:《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第26卷第3期)






版权所有: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电话:(025)85811753 传真:(025)85811753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1032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