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站内搜索 Search
友情链接 Friend link
当前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学术成果
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作者/来源:于莉英 武晓群 王旭东     2015-03-05


摘要:个体化治疗使中、西医的治疗观念有了交融,本文就中、西医个体化治疗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让西医同道能更好地接受中医的治疗观念,同时也为中医指导下更有利于开展西医的个体化治疗。并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推动中医药规范化研究进程,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切入点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学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正在逐渐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西医在治疗上提出了个体化治疗,正日益被现代医学所重视,它体现了辨证论治的部分思想,是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1 中医个体化治疗及优势

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优越性和个体性,已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所证实,对于复杂性、多因素、疑难性疾病,辨证论治注重诊察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注意对整体状态的调整,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它强调因时、因地、因人治疗,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同一临床表现,人不同、地不同、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把病和人密切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因而中医辨证也就比较全面、细致、深入、具体,特异性比较强,在治疗上针对性也就比较强。

证是随着病程发展、病情演变而不断变化着的,证的形成主要与体质的个体差异有关,王琦[1]教授认为,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不同群体以及群体中的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人体个体性特征,这种个体性特征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所以中医治疗上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

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不仅通过辨证论治体现出来,而且通过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结合同样可以体现出来。岳美中先生曾指出:“目前中医学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辨证论治、只强调专方单药,一是只强调辨证论治、随证下药。两者均有所偏,未能称是。余谓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2 西医个体化治疗及优势

西医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完全以单个症状为对象,而相同的症状,常常又有不同的性质,过多的强调病变局部,相对忽视整体,常常把病和病人分割开来,缺乏中医学整体观思想,因此,西医的对症治疗,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简单和机械。势必影响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被提出并逐渐推广,既针对了“病”,又重视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教授在出席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长沙卫星会议时表示“与传统千篇一律的‘经验型’用药相比,根据病人个体的遗传结构差异,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方式,将成为未来理想的治病新模式。”他对“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通俗解释是,根据病人的基因结构信息,尤其是发生变异的基因结构,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并确定最适合病人的用药剂量。“个体化用药”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减少患者调整用药的次数和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 中、西医个体化治疗结合方法探讨

3.1从证的层面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相关性。

21纪临床医学强调个体化医疗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分型和多核苷酸多态性)的发现以及新的医疗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这与中医药数千年来的个体化辨证论治有不谋而合之处。武翔[2]等认为西医治疗融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将使其疗效有较大提高,同时也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西医治疗肿瘤观念的转变及个体化治疗的提出,使中、西医对肿瘤的治疗观念有了交融,使西医同道能更好地接受中医的治疗观念,从而更广泛地发挥中医治疗肿瘤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医指导下更有利于开展西医的个体化治疗。

3.2病的层面研究固定成方或中成药对某专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辨病论治多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实际上是单、验方的对症治疗。对于一些证候出现概率相对集中于某一证型而呈正态分布的疾病,采用固定方治疗某病或某病某证型不失为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3]。蒋健[4]通过运用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碧桃干、煅牡蛎等收敛止汗之品治疗盗汗的数个有效医案来证明中医辨病论治的有效性。他认为,不能因为辨证论治的优越性而轻易否定辨病论治在中医治疗学的地位。通常所谓的辨证论治往往包含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内容。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在很大程度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体现出来的。辨病论治具有容易掌握、运用方便、疗效确切、易于重复、不受中医证型欠缺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困扰等优点。大量以固定成方或中成药治疗某专病的临床试验及实践,其实都是对中医辨病论治功用的“默认”。

3.3中医临床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为此其临床研究方法也有其特殊性。

根据临床研究的类型、目的以及不同的阶段,需要选择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代病证结合研究,以病统证,采用西医临床研究所一般采用的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另一类是传统的辨证论治以及个体化的研究,不妨可以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时序试验设计等研究方法。[5]

4 讨论

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缺乏客观统一的评价指标,不可避免地显得粗糙和笼统,而相对规范的临床有效性评价研究多基于中药新药试验,因多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本身已经对干预人群及干预措施等临床评价的要素进行了相对的固化,其评价方法及研究结果尚不能反映个体化诊疗模式下的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真实情况[6]。因此,为了使中西医更好的融合,中医个体化治疗仍需不断完善。

4.1中医个体化治疗内涵的确定。

重视辨病论治在中医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只有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4.2中医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2.1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进行专方专药的个体化治疗和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药物基因组学是基因功能学与分子药理学的有机结合,是研究基因序列变异及其药物不同反应的科学,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运用已知的基因理论研究各种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安全性的关系。药物基因组学强调个体化,通过它可为患者或者特定人群寻找合适的药物及恰当的剂量,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7]

4.2.2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医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筛选专方专药的有效成分,建立中医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价的方法学。中医药国际化的核心是科学性、规范性、疗效性和安全性。因中医缺乏高质量证据的临床试验,多是一些观察性和经验性文章,而这些证据属于ⅣV级证[8]。如何使个体化治疗呈现给世人高水平的证据,循证医学的发展为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从个体到规范”再“在规范指导下完善个体”这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式的过程也许是中医发展必须走的路[9]。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两者并不排斥。循证医学要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而个体化治疗应建立在强有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上,是生物标记指导下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其需要循证医学的检验[10]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2]武翔,许林利,查名宝.中医证型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相关性临床应用探讨[J]. 四川中医,2010,286):32-34.

[3]蒋健.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2):85-86

[4]蒋健.从治疗盗汗反思辨病论治”[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2235-2237.

[5]盛凤,蒋健,郑鑫,等.中医辨证论治及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15-118.

[6]胡立胜,郑淑美,王伟,.评价辨证论治疗效的分层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46-148.

[7]钱小妹.药物基因组学对临床个体化用药的指导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26): 32-34.

[8]李萍萍.浅谈中医临床研究的科学证据[J].中国肿瘤,2006,15(6):352-353.

[9]卢雯平,朴炳奎.中医的个体化和规范化治疗[J].癌症进展,2010,83):212-214.

[10]陈衍,韩晟,刘文超.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中的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0,314):5-6.

(原载:《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第26卷第12期)








版权所有: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电话:(025)85811753 传真:(025)85811753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1032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