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站内搜索 Search
友情链接 Friend link
当前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学术成果
基于数据挖掘之针药结合数据库研制的意义
作者/来源:衣兰杰     2015-03-05


摘要:针药结合”指病人同时接受针灸和中药或西药,包括穴位给药的治疗措施,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本课题通过收集多方面文献资料,构建一个内容一致、数据标准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探讨证候、经穴选用、用药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为针药结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针药结合;数据挖掘;数据库


  

“针药结合”指病人同时接受针灸和中药或西药,包括穴位给药的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中医针灸在“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学思想指导下,采用的综合施治的传统模式。

针药结合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内经》中论述颇多。《灵枢·禁服篇》便提出“针灸药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奠定了针灸药并用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1,2]。早期著名医家如医缓、扁鹊等所用的治疗手段均是针灸药并举,这是有史可溯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治虢太子之病,先刺百会穴、继用药熨、最后服汤药,可算是针药并用的先例。同时也留下“针、灸、药二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之训。《史记》中记述了汉初医家淳于意的26个“诊籍”(即医案),他认为针灸药物各有所宜,有的病“不当饮药”,有的病“不当针灸”。这些医家针药并用的有效医疗实践活动,为针药结合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3]。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孔穴主对法第八》里对针药并用尤为推崇:“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知针知药,固是良医。”[4],这一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将是否精通针与药作为评判医术的重要标准。金元四大家也是擅长针药并用的医家。补土派李东垣,立足脾胃论治,创立补中益气汤,同时针灸足三里、太白、昆仑等穴,达到补益脾气,使元气旺、清阳升、阴火降的效果。《续名医类案》中载丹溪治鼻流臭涕的“痰郁火热之症”,灸上星、三里、合谷等加服清热祛痰之剂而愈,体现了针药合用方得为上医的思想[5]。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针对当时崇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趋向,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中反复论证“针灸药不可缺一”的论点,他认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不能替代。明代医家徐春甫认为“不行针,要知针理”,临证治病用药,还要考虑针灸的特殊作用。在其《古今医统大全》卷七中所记录妇人热入血室被妄投补血药成结胸证,医者皆不识,许学士刺期门治愈的例子也恰恰警醒了那些只知药不知针,甚至视针灸为小道的医者。清代李学川[6]《针灸逢源·序》中也强调:“知汤液而不知针灸,是知人有脏腑而不知有经络毛腠也,知针灸而不知汤液,是知人有经络毛腠而不知有脏腑也。”

针药结合作为临床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可见很早就被医家认识和使用。《素问·异法方宜论》[7]25云:“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针药结合除了普通的针灸汤药,还有刺络放血、丹药、药饼灸、穴位贴敷给药及煮针药方等方法的合用。临床中诸种疗法的配合中,尤以针灸或与中药合并使用者居多,主张“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也为针药结合治疗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新思路、新方法。国内已有学者率先运用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技术,在临床和实验方面开展了针药结合的系列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马惠芳[8]等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电针“水沟”与口饲维脑路通对缺血区脑细胞内活性钙调素(CaM)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水沟”与针药结合治疗后可使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活性钙调素(CaM)含量降低。说明针药并用明显优于单纯针刺,针药结合对脑缺血丙灌注大鼠有协同治疗作用。由此可见,针与药广泛地被结合运用,其动力来自于以临床需求为基础的“优势互补”。客观地认识针药结合的互补性,对于评价针药结合治病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促进中医针灸的发展、提高临床疗效都是大有裨益的。及至现代,针灸与药物相结合已成为临床广泛使用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现代临床针药结合的实践及研究的发展,现代医学各种治疗方法的引入,出现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甚至与西药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结合在方法和应用范围上都较传统有很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并且增加了患者对中医发展的信心,日益显示出其应用与研究的潜力。

针药结合的临床疗效是明确的,但是临床报道大多零散无序,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或数理统计方法均无法解决针药结合文献相关性和规律性问题,所以总结规律是势在必行。然而我国现有的中医药数据库,大多数只能提供检索或简单统计等的一般性服务。例如张柯欣等[9]Power Buildei6.5SQL  ANYWHERE5.5系统,设计了“针灸处方查询软件”。余安胜等[10]建立穴位断面标本图像数据库和人体标定穴位后的逐层断面解剖图片库,共建立439个穴位断而标本和图像2300张,全身逐层断面图像标本1058张。虽然近年来也有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针灸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是面对针药结合效应特征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尚属空白。为了实现针药结合处方文献信息的结构化存在,笔者认为通过收集多方面文献资料,可将古今针灸文献信息分解和提取为文献出处、年代、主治疾病、症状、辨证、针灸处方(主穴、配穴)、药物治疗、疗效等数据项后,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中文标准版数据库软件构建一个内容一致、数据标准的数据仓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多维模型的针药结合的效应特征数据集市,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探讨证候、经穴选用、用药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为针药结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可为进一步研究专病专证提供借鉴。

针药并重是科学发展的体现,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要吸收当时的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学术。其重要意义首先是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其次是促进临床发展。此外,针药结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针药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式,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运用于中医药治疗疑难复杂性疾病和危重疾病的探索中,有广阔的空间,又能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在临床上总结针药结合的治疗规律和疗效规律,在实验研究中揭示针药结合的组合规律,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各学科的基础研究和现代发展,也可为临床更好地应用针药结合提供依据和支撑,更为丰富和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提供了新的素材。

综上所述,针药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条希望之路,也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随着西医学的发展,各种新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其中的规律,并用于指导临床以提高疗效将是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珍玉.灵枢经语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魏稼.各家针灸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2.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23

[5]靳瑞,郭城杰.针灸医籍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李学川.针灸逢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序

[7]佚名.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马惠芳,郭长青,邬继红,.针刺“水沟”穴与针药结合对实验性全脑缺血人鼠脑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1): 84

[9]张柯欣,裴景春,郑利岩,.针灸处方查询软件的设计[J].上海针灸,2003,22(7): 4849

[10]余安胜,张海东,李风梅,.人体穴位标本断面切割方法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2, 27(3): 224227

(原载:《江西中医药》2012年第43卷第9)



版权所有: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电话:(025)85811753 传真:(025)85811753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1032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