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核心概念群看中医核心价值观
发布时间: 2015-03-06 浏览次数: 1011


【摘要】中医的核心概念是中医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对中医中一系列核心概念进行筛选和阐释,构成一个以“和”为中心,以“序”、“正”、“顺”、“通”、“常”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一个有内在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训互释的核心概念群。中医核心价值观可以在一概念群中得以体现。这些价值观不论在现代医学的构建上,还是在社会理念、人文精神的构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  核心概念  核心价值观



   一、中医核心概念的筛选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认识、发掘、整理中医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认识和阐释中医,发扬中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利用中医药文化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出本质属性而成。中医中的概念是中医知识和中医思想的重要载体,我们探索、认识中医的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从中医的核心概念中去发掘。

对中医核心概念筛选念的标准:一、在中医的经典著作中出现率较高;二、体现中医的人体观、健康观、治疗观;三、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推衍力。从这一标准进行筛选,大致可以筛选出“和”、“正”、“序”、“顺”、“通”、“常”等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承载、反映了中医的核心价值。另外还有一些“从”、“得”、“调”等概念,可以归到这些概念之下。

从这一概念群中可以看出,“和”这个概念是最据概括力的概念。其他的概念,都可以统摄于“和”这一概念之下。因此可以看出,体现中医的核心价值的,是一个以“和”为终极核心的,其它概念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群,此概念群为花朵样结构,“花心”为“和”,而一系列其它概念为“花瓣”,每一个“花瓣”都和“花心”密切相联,而各“花瓣”之间也是有内在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释互训。

这些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学术之中,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与最终旨归,承载着中医核心价值观。

    二、“和”是中医核心价值观最具概括力的概念

在体现中医的医学思想、医学智慧,并且有高度概括力的一系列概念中,“和”,是这一概念群中最核心的概念,可以作为其他的概念的上位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医的生命观认为,人是“和”的产物。

生命观是世界观的一种,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和”的产物。

这一点上,在很多古典典籍中都有体现。《国语·郑语》载史伯回答郑桓公时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庄子·田子方》云:“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荀子·天论》云:“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就是说,天地之气的“和”,才能产生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也成为“道”的一种体现,《中庸》中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淮南子·氾论川》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

“和”,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它“不是某家某派的文化精神,而是涵摄儒、道、墨各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不是中国文化某一发展阶段特有的思想,而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绵延不绝的人文精神。”【1】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对人体和健康的认识,自然也与“和”有关。并且中医药体系也成为“和”的价值观最集中、最直观、最具说服力的呈现。

(二)“和”的观念贯穿中医的理论与实践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和”的产物,那么万事万物的正常状态都应是“和”的状态,从而自然地推演出,健康的状态,本质上是一种“和”的状态,“和”是正向的,健康的。而疾病,即为“不和”的状态。

《内经》中虽文理浩繁、观点众多,但其理论核心均未离开“和”这一基本思想。“和”一字,在《黄帝内经》出现了159次,其中《素问》82次,《灵枢》77次。在很多场合,“和”也成了健康的代名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内经》视“和”为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和”与“平”、“调”等往往互用。《灵枢·通天》将身体健康之人称为“阴阳和平之人”。《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那么疾病,就是“不和”的状态,《素问·调经论》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中医认为宏观上的“和”,深刻的影响着人体的“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这些都是要与天地相“和”。从自然界到人体,只有保持各个层面内在的“和”以及各个层面之间的“和”,才能达到最终的健康。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论是汤药、针灸、导引、按摩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和”的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和”在中医当中具有法则的地位。中医治疗的“八法”,一言以蔽之都是在“和”。“‘和法’”讲‘和’,并非其余七法不讲‘和’,因为‘和’有狭义、广义之别。狭义之和,是调和、和解双方,通过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平其亢厉等以致和【2】。正如程钟龄所《医学心悟》说:医学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三)中医的很多特点与优势,是“和”观念的自然衍伸

中医中很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优势,本质上都是生命观的优势,都是“和”这一生命观的自然衍伸。

如整体观念,是从“和”的视角出发,看到人体的整体的“和”的状态,以及人体与自然界“和”的关系,还有人与社会的“和”,即“人和”的重要性;辨证论治,“证”,并非是指具体的疾病,而是对疾病背后“不和”的状态和种类的表述,辩证,就是辨别疾病背后的“不和”状态,治疗上也是消除这种“不和”;三因制宜的治则,也是从“和”引申而出,在治疗中要重视人与环境的“和”,与时空的“和”等;不进行对抗治疗,而是强调人的内部因素在健康中的作用,也是中医的特点之一,这一观念也与“和”有关。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因此可以看出,中医的生命观、身体观、健康观、治疗观,都与“和”密切相关。

    (四)“和”价值的延伸

“和”的观念,在中医中得到了最集中、最有效、最直观的体现。但其价值绝不局限于医学,其适用范围跨越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并且这些领域都可以以中医之“和”为借鉴,提供可操作性的参照。

如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中医的“和”的价值观就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中医的和谐智慧与和谐社会的思想相契、相通,中医治病中诸多的策略原则是建立和谐人体的必要手段与法则。这种思想应用于社会体系将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诸如政府与百姓的关系、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社会整体变革的条件、损有余而奉不足的社会公正思想、中医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的内在关联、以及中医思想对个体、社会、自然和谐关系的体认等。可以说是对中医和谐思想的一次整体性应用。”【3

再比如处理人与自然的环境方面,“和”的思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代表了人的一种根本的文化态度,人与大自然之间应该保持一种统一与和谐。“人类不愿做自然的奴隶,同理人类也不能把自然当作奴隶;人与地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需要的是和谐(harmony),是作为共呼吸共命运伙伴的协调发展。”【4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号召:“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为了现在及未来千秋万代,维护并改善人类的环境,业已成为人类必须遵循的崇高目标。【5】从这些认识中已经可以看出,人类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的重要意义。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无伐天和。”人与自然的“和”最终应该成为人类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的价值观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将得到新的认识和发展。

不管是从哲学的高度、医学思想的高度,还是从内涵的丰富性、运用的广泛性,“和”作为体现中医核心价值观的的概念,是当之无愧的。

二、与“和”密切相连的系列概念

统摄于“和”这一概念之下的一系列概念,与“和”密切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和”互训互释。但是亦各有侧重,因此也有分述的价值。

(一)序

1、“序”与中医

序,是指整体协同运动规律,有之,称“有序”;无之,称“无序”。就拿声音来说,音乐是有序的声音,噪声是无序的声音。

“序”,或者说“有序”,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中医的核心价值观。中医中还有很多的和“序”相当的概念,如“调”等,也将其归为此概念之下。如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漠》说:“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者,皆赖调和。”这里讲的“不调”,也就是无序。中医认为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失序。如《仁斋直指方论》:“……阴阳失序,寒热自生。”

中医中对很多病证的表述,也用“不调”来表示,如“月经不调(月水不调、月信不调)”、“血脉不调”、“经脉不调”、“冷热不调”、“脾胃不调”、“冲任不调”等。

现代医学也认为生命体是一个有序的耗散结构,健康就是一种有序的状态。一系列的疾病也用“紊乱”来命名,比如代谢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但是中医的长处就是能够从更整体的状态来调整紊乱,使人体达到有序状态。并且,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运行的有序和人体之间有序的关系,比如五运六气,本质上就是研究天地之间的有序无序与人体之间的有序无序之间的关系。天地之间的“序”可以深刻的影响甚至规定着人体的“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包含了“序”的思想。《素问·八正神明论》:“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就明确指出了,“天之序”对人体的有序的影响,治疗与养生,都要“因天之序。”中医对“不时之物”的排斥,对逆天时的排斥,本质上也就是对无序的排斥。

2、“序”与“和”的关系。

“序”与“和”,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与“序”互为条件。《白虎道德论·卷三》曰:“广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也是指出天地运行的太过和不及,都是一种失序的状态,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是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是有序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而“有序”是“和”的实现条件。

与“序“等价的“调”这一概念,与“和”经常连用,”如“调和”等。

3、“序”的价值的延伸

“序”这一价值观,不仅仅是可描述人体现象,同时对我们认识自然与社会,也同样具有启示、借鉴的意义。我们现在对大自然的破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自然规律的破坏,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有序”。因此,环保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要从恢复自然界的有序状态。社会更是如此,一个健康、高效的社会,一定是有序的。治疗的“治”,除了治疗的含义外,本身还有治理的、有序的意思,与“乱”相对。如治世,就是有序的时代,乱世,就是无序的时代。那么,实现“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社会的有序性。现在社会的很多问题,很多不“和”的地方,本质上就是局部的“无序”造成的。

(二)“正”

1、“正”与中医

中医十分强调“正”价值。“正”与“有序”密切相关,“正”即是“有序”的状态。人体自身“有序”,饮食的水谷、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则“归于正化”,天地运行也是“时序正”,人的生活起居与自然界的运行同步,都是对“正”的强调。 

中医重视人体正气的作用,认为人体的正气充足,就不会生病。如《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治疗疾病,也正是重视发挥自身正气的作用。中医将致病因素的总称“邪”,本身就是“不正”的含义。中医认为六气正,则可长养万物,不正,则为“六淫”,成为致病因素。

天地之气的“正”会深刻影响到人体。《素问·五运行大论》:“五气更主,各有所先,当其位则正。”《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从八风之理”,就是从天地气候运行的正常时序,从“正”向的能量之理。《灵枢·九宫八风论》篇,论证了风气的“正”对人体的影响:“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2、“正”与“和”

“正”是“和”的条件。在人体来说,人体的“和”,就是正气充足,人体的各个部位“归于正化”。对于外部环境来说,时空运行的“正”,也就是天地的“和”,时令的“和”。在汉语中表示正面价值的“是”,就从“日正”,本身就和观测太阳运行有关。《类经·疾病类》:“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3、“正”价值的衍伸

”正”的价值观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个社会,有了正风、正气,才能保持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动态稳定和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我们现在流行的宣扬“正能量”,本身就有对“正”的价值观的重视。整个社会要防止“不正之风“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权力腐败现象。在古代的政治观就已经看到了“正”的作用,说文解字对“政”的解释就是:“政,正也。”

发挥“正”的价值,构建“正”的社会,使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有序和谐的运行。

(三)通

   1、“通”与中医

   “通”也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中医的核心价值。中医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一种各层次都“通”的状态。从“气”的角度讲,中医认为人体气机的通畅,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如《金匮要略》谓:“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从阴阳的角度来讲,阴阳一定是“交通”的。从构成人体的各种要素来讲,也一定是“通”的,如气血、营卫、经络、脏腑都应该是通的,不通,则会生病,《素问·热论》:“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医碥·杂证》云:“百病皆生于郁。”

中医中很多表示疾病的概念,其根源上,都是对气机不通的体现,如“郁”,“积”、“结”、“聚”、“瘤”、“瘀”、“疽”等等,都隐含着“不通”的含义。如《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对“痈”的解释:“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也。”对于疼痛,更是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认识。而治疗疾病,就是要是人体的气机通达起来。

很多名医的学术观点的共同之处,都着重于恢复“通”的状态,祛除导致“不通”的因素。如朱丹溪的对痰,对郁的重视、李东垣对脾胃气机升降的重视,王清任对“瘀”的重视,黄元御对“一起周流”的重视,以及日本医家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主张用汗、吐、下、和四法来排出“毒”,其本质都是在恢复气机的通畅,都是以“通”为旨归。

2、“通”与“和”

“通”与“和”密切相关,“通”是和实现的条件,人体的“和”,就是人体气机、气血通畅的状态。《类经》中说:“虚者补之,盛者泻之,适其中外,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在很多场合“通”与“和”也同用,如成语“政通人和”,通与和为并列关系。《灵枢·平人绝谷》,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本脏论》“和利难伤。”《灵枢·口问》:“阳气和利。”《素问·举痛论》指出,喜可以使人“气和志达”,“和”与“通”(利、达)的并举,也都表明其互为条件。

3、“通”的价值的延伸

    “通”也可具备很深的人文价值。社会的和谐,往往需要很多社会关系的通达为基础。“政通人和”是理想社会的状态,“政通”与“人和”互为条件,目前很多的社会不和谐的问题,往往是“不通”所造成的,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社会沟通机制需要多方面的,如政令的“通”、法律的“通”,办事的正面渠道的“通”等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各方面都“通达”的社会。

    (四)常

1、“常”与中医

“常”,也是中医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所体现的是天道的规则,规律,因此,对”常“是十分重视的,如《老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社会层面,“纲常”二字连用,也体现了“常”有规律、法度的含义。这一认识,对中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常”往往也成为健康的代名词,如《灵枢·天年》多出提到“常”:“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 

而“失常”,就是疾病的原因。《素问》中专门有一篇叫《卫气失常篇》,并指出:“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无失常经。”中医尤其重视天地运行的“有常”对人体的影响,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五郁之病》中说:“五运之政……失常则天地四塞也。”

具体到人体上,局部的“失常”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如人体气机的失调,在脉象上就可以表现为“失常”,《伤寒论·辨脉法》 “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中医望诊中的“常色”,《素问·经络论篇》: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清代汪宏《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中说“如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通过对“常”的认识,来照察病理状态。

 2、“常”与“和”

“和”是“常”的原因,“常”,是“和”的体现。中医治疗疾病,就是从“失常”回复到“常”的状态。“常”往往与“有序”、“正”同义。

3、“常”的价值的衍伸

    “常”是有序的一种体现。其价值观的衍伸与“有序”、“正”大体一致。在社会构建上,将正面价值常态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五、顺(从)

1.“顺”与中医

顺,也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顺也是多层次的,有顺应天地,顺应人体自身的气血流注规律等。“顺”是“和”的条件之一。疾病状态,就是“不顺”、“逆”的状态。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于气机、脏腑功能的“不顺”,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一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顺应天地的运行规律,与之达到协同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是指出了顺应天时的重要性。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也讲求“顺”。如《灵枢·师传》:“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唯顺而已矣。”《灵枢·海论》:“顺者得复,逆者必败。”中医治疗的汗、吐、下三法,就深刻的反映了“顺”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伤寒论》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还要求:“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类经·论治类》:顺之为用,最是医家肯萦,言不顺则道不行,志不顺则功不成,其有必不可顺者,亦未有不因顺以相成也。”在用药上,也将求顺从脏腑自身的生理特性,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就是顺从脏腑的“苦欲”来进行补泻。”在针灸操作上亦是如此,《素问·痿论》:“各补其荣而通其输,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2、“顺”与“和”

“顺”是“和”得以实现的条件。汉语中二字也常连用,如《易·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另外“顺”与“通”、“调”、“序”等概念所体现的价值观也有重合之处,在语言上的连用也能反映出来,如“通顺”、“风调雨顺”、“顺序”等。

3、“顺”价值观的衍伸

“顺”作为一种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与“通”一致。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应自然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类越来越强调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和回归。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顺”作为中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将在当今社会发挥巨大的借鉴、启示作用。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上,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三、小结:

中医药的这些核心概念,所承载的中医的核心价值,是中医的宝贵财富。中医的生命观、人体观、健康观、治疗观都是这些核心价值的体现。而且其不论是在现代医学的构建上,还是在社会理念、人文精神的构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概念所承载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人类根本的价值诉求,在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本质这些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答案的意义,因此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光福.中国哲学的自觉.[J]学术月刊,1997(12):102.

2】刘舟,邓中甲.从中国古代尚“和”思想看中医方药配伍[J].新疆中医药.2007,25:7

3】董飞侠.中医文化的哲学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发[A]. 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 2010

4】邹广文.顺应自然: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观.[J]创新. 2013.7(2):11-21

5】夏伟生.人类生态学初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8- 10.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官方微信
江苏省中医流派
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