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专题]孙世发:皓首穷经,十年磨剑编巨著
发布时间: 2018-12-19 浏览次数: 454

   2016年1月2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中华医方》出版新闻通气会,向世人展示我校继《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之后,面世的又一部中医药文献巨著——《中华医方》。《中华医方》的编撰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深厚的医学功底和文献学功底,而且必须能守得住清苦、甘于寂寞,而有着如此胸怀和境界,带领团队攻艰克难,十年磨一剑,完成这一鸿篇巨著的正是孙世发教授。

志存高远,坚定编纂决心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三套方药大型的工具书,是中医从古到今中药和方剂的最完整最系统的整理。其中《中医方剂大辞典》从1986年开始编纂,到1997年完成,耗费了无数专家的心血,收录了近十万首方剂。1997年,这套工具书的报奖会议是在烟台召开的,当时的评审专家除了对这套书有很高的褒扬外,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这套书作为查阅方剂的工具书,价值很高,但是作为临床指导的资料书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虽然该书第11册后面附有病症检索,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满足这一需要。因为任何一个医生都有自身的专长领域,不可能也不必要用这么多的方剂,对于临床上要查阅某一病种的历代方药,指导性并不强。这一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作为《中医方剂大辞典》副主编的孙世发教授因此决心编纂一部以临床病症为纲的方书,以病统方,既有工具书的性质,同时也有很高的可读性,使其成为指导临床的重要参考书籍。

   自古以来方书都是以病统方,如现知中国最古的汉族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就是以每种疾病作为篇目标题,后世的大型方书《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等,都是采用以病统方的方式编纂。可以说,方剂是治法的体现,以病统方是方书编纂的传统,也是比较合理和实用的一种方剂分类和编排方式。孙世发教授认为,现代整理古今的中医方剂,做大成式的整理的时候,也应该继承这一方式,并使得这一方式得到发扬,为现代中医临床服务。于是,孙世发教授编纂一部《中医方剂大辞典》兄弟篇的决心愈加坚定。

厚积薄发,十年方成一书

   孙世发教授从2002年开始着手准备编纂,但是整套书的体例如何、如何编纂却心中没底。古代方书的体例只能借鉴,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方书的编纂要求。因此,在2002年到2003年间,孙世发教授尝试着编纂了一系列的小型方书,以病症为主线,如《中医肾病良方》《中医肝胆病良方》《中医肺病良方》《中医妇科病良方》等一系列的书籍,在编纂中摸索以病统方的体例模式,这些书都出版了。也有很多学术界的朋友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花功夫编写这样的小书,其实他们不知道,孙世发教授是在试验性的探索以病统方的方书的编纂方式。当时学校的课时任务挺重,孙世发教授还有自己的其他的科研工作,只能用业余时间来进行这项工作。到了2004年,他感到这一模式已经摸索到一定的经验,因此正式开始启动编纂《中华医方》,2005年写了报告,期间也获得了一家出版社的支持,并签了合同。

   开弓没有回头箭,启动了这项工作之后,孙世发教授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进行这本书的编纂工作,累了就睡一会,醒来就工作。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困难很多,有的时候一个字,一个问题都要翻阅很多资料,反复考证。因为中医临床的问题十分复杂,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医家对同一病症的病名、病因、病机、用药都不同,或者同一病名又指不同的疾病,有的方剂功效主治写的十分模糊,难以归类,甚至有的生僻字现在辞书上都没有收录,这样的困难几乎每天都遇到。但是既然开始了就不能放弃,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克服。

   同时,人员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没有固定的编纂团队,为了尽快完成本书,孙世发教授邀请了其他的一些教师和研究生来共同参与,但是其他教师因为课时与自身的科研工作繁重,往往时间上无法保证,也常出现到了时间稿件还未完成的情况,研究生也因为学术水平的问题,往往达不到稿件要求,甚至出现了研究生交稿后,孙教授看了不满意要自己重新做的情况。再者,学生学业繁重,还不能耽误学生自身的学业,因此进度就慢了下来。本来是希望2010年完成此书,但是工作的难度确实大大超过了预想的难度,一直到2010年仍无法完成。而这时原先签约的出版社也换了领导,有了新的出版规划,对此套书也不太感兴趣了,于是解除了这本书合同。

   为了完成此书,孙世发教授也放弃了很多科研项目,多少年来不再申请新的科研项目。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培养博士研究生,于是,从2011年起孙教授就没有再招收新的博士研究生,集中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这套书。2012年,学校体检查出孙世发教授的肺部有些问题,他就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不会无法完成这套书,于是更加加紧地工作。

2012年,这套书大部分已经完稿,孙教授又联系了一家出版社,即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这套书的初稿2800万字,但是初稿完成后,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有很多的细节问题还要去考证。既然是一部工具书,就一定不能出错。一直到2014年的12月份,所有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孙世发教授终于将书稿交付出版社,出版社审稿的同时他也还在看稿,希望能够减少差错。

   2015年5月,孙世发教授经过十年的努力,主持编写的大型中医方剂类书——《中华医方》,由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12册,分列伤寒、温病、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眼科等类别,以病症为篇目,收载方剂88489首,2800余万字。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新、信息最全、收方最多、分类最详以及临床实用性最强的中医方剂类书,填补了《普济方》问世至今620余年以病症列方之大型方书的历史空白。

默默奉献,传承文献精神

   当近一米高、重37.5公斤的红皮精装书摞在面前,看到《中华医方》四个金字熠熠生辉,很难不被震撼。孙世发教授说,书的原稿更重,单面打印,字号也大一些,加起来恐怕要接近100公斤。编纂中,他前后共翻阅了2000本文献,投入90多个专家,耗费10年时间。除古方外,书中还收载了1986年到2008年的新方,比如专治脂肪肝的药方等,大约5000多首。

   《中华医方》可读性和工具性兼有,每一部分的编写,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书中每一个病症的部分拿出来,都能单独作为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出版。每一个病症都体现了“史”的脉络,如就感冒来说,从这这本书就能看出,汉唐之前的方剂大多以辛温解表为主,后世的方剂出现了大量的辛凉解表的方剂;再比如黄疸,汉唐时候与明清时候治疗黄疸的方药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差别。通过这样的一个脉络梳理,对中医的病症、治法、方药的历史脉络就十分清晰,对于遣方用药、临床参考、方剂的优化,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临床医生可以藉此来指导自己的临床。

   在这部《中华医方》的编纂过程中,孙教授不计名利,默默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也牺牲了很多,不仅体现了文献专家“日暮掌灯观细字,眼花执笔到长眠”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更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品质。这套书出版后,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地方便。然而,孙世发教授面对这一成果,依然是显现出简单、沉静的一面,让人不禁想到“学问深时意气平”。

   如今,这部书出版后的光环虽已慢慢沉淀,但留下的南中医文献人特有的学术进步、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却始终在平淡中闪光,激励后来的年轻学者,不断奋发前行。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官方微信
江苏省中医流派
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