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站内搜索 Search
友情链接 Friend link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论坛  学术交流
〖流派承传〗齐鲁医派的学术特色及传承方法探析
作者/来源:孙慧明、李成华、王振国/中医杂志/书以象牙编录     2020-03-16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的地域风貌、气候变化、风土人情、饮食结构及文化特色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地域性医学流派,齐鲁医派便是其中之一。历史上齐鲁医派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一、齐鲁医派

齐鲁医派是指产生在齐鲁大地上,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流传至今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医学流派与学术群体[1]。齐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上就形成了以扁鹊为代表的中医史上的第一个医学学派———扁鹊学派,它是在战国、秦汉时期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医学学派[2],并最终衍生发展为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齐鲁医派[3]。齐鲁医派在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齐鲁大地名医辈出,自春秋时期名医扁鹊(秦越人),到汉代淳于意,以及晋代医家王叔和、宋代儿科大家钱乙、金元名家成无己,到清代尊经派大家黄元御,再到当代名医刘惠民,他们各有所长,不断传承和完善着齐鲁医派的学术体系。

二、齐鲁医派的学术特色

齐鲁医派绵延两千多年,总的特点是各家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博采众长,名医覆盖各科。其学术特点具体如下。

(一)、注重脉诊

脉诊历史悠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扁鹊的脉诊给予极高的评价,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4]。继扁鹊之后,汉代淳于意亦相当重视脉诊,“诊籍”所记载的25个病案中20个病案均运用了脉诊。晋代王叔和总结前人脉学经验著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为脉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清代黄元御也非常重视脉诊,在其论著中特设“脉解专篇”,对二十四种脉象进行了详细论述[5]。

(二)、经典与临床并重

齐鲁医派历来重视经典的研究与学习,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晋代王叔和不遗余力整理《伤寒杂病论》,宋代成无己则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清代黄元御为尊经派的代表人物,注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伤寒悬解》等医经11种。当代刘惠民、李克绍、徐国仟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颇有心得,并要求弟子皆能熟练诵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为以后的临床诊疗及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流派之所以能够生存并继续传承发展,最重要的是临床疗效好,而齐鲁医派的特色之一就是重实效,并将临床疗效作为评价医者的最高准则。扁鹊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全科医生,在其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根据当地的需求从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不同的医疗工作。名医淳于意精通医术,后世流传的“诊籍”反映了他精湛的医疗技术。王叔和《脉经》从临床角度出发,系统总结出数、弦、紧、细、迟等二十四种脉象,并具体阐释每种脉象的形态标准,为论脉辨证提供了依据。钱乙据小儿生理特点首创五脏辨证纲领,临证从五脏分证入手,治疗儿科各类疾病。

(三)、继承与创新并举

自扁鹊开始,齐鲁医派就注重思维模式的创新。扁鹊大胆创新,首创脉学理论[6],并用铁针代替砭石治疗疾病,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7]。淳于意首创医案“诊籍”,王叔和编纂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钱乙开创儿科,尤其善于“化裁古方,勇创新方”,将经典医方金匮肾气丸去掉附子、肉桂化裁成六味地黄丸,而成无己则开创方论之先河。

齐鲁医派后继传人亦注重师古人意而不泥古人方,善于吸纳现代医学理论,临证强调结合当代疾病的证治规律,注重中药药性的组合运用,活用张仲景之方,治疗各种现代疾病。齐鲁伤寒流派创始人李克绍破六经传变说,立“伤传”与“转属”论,认为表证不同于太阳病,六经并非依此传变,六经皆有表证;破“水停膀胱”说,指出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而是三焦气化失职,水邪弥漫三焦;其代表作《伤寒解惑论》在伤寒学研究中独树一帜,成为齐鲁伤寒学派的代表著作。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代表人王新陆不断创新,提出治疗时病经方化裁五法,并根据当代疾病谱系的改变创立“血浊”理论和“脑血”辨证体系,同时充分整合现代中药药理成果,首创“援药理论”,充实了传统的君、臣、佐、使方剂配伍理论[8]。

(四)、中医学科与齐鲁文化相互交融

齐鲁医学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学术成就突出,学术思想深远,而且学术资源丰富,学术价值明显。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土壤的齐鲁医派,不仅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文化对齐鲁医派医学理论的构建、齐鲁医派医学思维方式、齐鲁医派的治疗方法以及齐鲁医派医学传承教育理念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9],而齐鲁医派的发展又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内涵,二者相互交融,影响深远。

三、齐鲁医派的传承方法

齐鲁医派基于齐鲁文化的滋养,秉承于扁鹊、淳于意、成无己、黄元御等名医大家,迄今在全国仍具有影响力。齐鲁医派伴随着齐鲁文化的兴旺发达而经历过辉煌的历史,但宋代以后由于文化中心的南移,趋于没落,因此,有必要对齐鲁医派进一步整理挖掘,促进其繁荣与发展。

(一)、深入挖掘,整理名医学术思想

传承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10]。齐鲁医家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对中医发展就有着深远影响,历代名医辈出,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总结。据《中国分省医籍考》[11]记载,清代可考的齐鲁医家就有300余位之多,著作450余部,远远超过明代以前所有医家的总和。因此,有必要对齐鲁医派名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整理,抢救保存名老中医诊疗资料,提练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传承队伍

人才传承建设是流派的生命力。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师徒传承与院校教育并重,基础与临床教学并举,学生边学医学基础课边跟随老师临床实践,并且加长跟师时间,加强临床实践。同时鼓励广大中青年中医学者拜健在的名老中医为师,使老中医的特色医术后继有人。注重培养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学校教育结束后贯彻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思维的培养和临证能力的提升,“遵古不泥古”,善于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不完全迷信古人。只有批判地继承,才能有不断地创新。比如,齐鲁伤寒流派代表人姜建国教授力主站在治学思维的角度探讨《伤寒论》的疑难争论问题,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

(三)、注重学术创新,推广应用临床诊疗经验

一个医学流派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本学派原有的理论或方法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否则这个学派就要逐渐枯萎而退出历史舞台。伤寒学派的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12]。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重视学术思想的创新。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最终归结点是突出自身学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需要及时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并将特色诊疗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充分彰显其疗效。

总之,齐鲁医派人才济济,医学著作众多,他们的著作几乎涉及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各个领域,丰富了中国医药宝库。齐鲁医派的学术思想、传承方式及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对齐鲁医派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将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新陆.齐鲁医学流派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江阴:2013.

[2]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

[3]王振国.齐鲁未刊医籍拾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17.

[4]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17.

[5]刘庆文.齐医学派古代人物考略[J].管子学刊,1990(3):77-83.

[6]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6-68.

[7]王志民.齐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04.

[8]王新陆.王新陆中医内科治疗经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

[9]孙慧明,王振国.试论齐文化对齐派医学形成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6):535-538.

[10]徐春波,郝威威.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0,4(6):297.

[11]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34-256.

[12]黄政德.论医学流派对医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7-9.

注:本文系作者原稿


版权所有: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电话:(025)85811753 传真:(025)85811753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1032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