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站内搜索 Search
友情链接 Friend link
当前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学术成果
《外台秘要》无名方的收录特点及载方思想
作者/来源:吴承艳 季丹丹     2015-04-03


摘要:通过对唐代方剂名著《外台秘要》的整理研究,阐述该书中无名方的收录特点及载方思想。认为方剂文献中隐藏的大量无名方,不仅反映了历代医家传统而朴实的用方思想,更重要的是临床医生治病用药的真实记录与临床经验的结晶,这是一大方剂资源,值得研究与开发利用。

关键词:《外台秘要》;无名方;收录特点;载方思想


  

《外台秘要》[1]258(以下简称《外台》)成书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是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所著。该书共40卷,分1104门,包括风、外、骨、妇、产、小儿等科,汇集整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代以至唐初大量医学典籍,载方达6900首之多。《新唐书》称该书为“世宝”。此书为继《肘后备急方》和《备急千金要方》后又一重要方剂典籍,反映了中唐以前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成就,为后世留下了珍贵难得的方剂文献资料。

然据查询,对该书方剂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有名方为主,对无名方的研究甚少,甚至是空白。有名方即有命名的方剂,如大柴胡汤、大陷胸丸、四物汤等具有特定名称的方剂。无名方即无命名的方剂,在方书中的出现多以“疗某疾病或证侯方”、“疗某疾病或证侯”,或“又方”的形式出现。通过对《外台》所载方剂的整理统计,发现无名方的数量甚多,载3700余首,占总方剂数的53%,故对其进行研究,对临床使用该书的有效经验方具有意义。兹仅对该书中无名方的方剂收录特点及其载方思想进行一些剖析,以期对该书方剂除有名方的使用外,加强对无名方的挖掘与运用。

1 《外台》中无名方的方剂收录特点

1.1博采众方,广收资料

王焘是一位名门之后,早年曾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但为了尽孝,照顾母亲,有感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再加之自己幼年多病,遂立志学医,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为有机会阅读更多的医学书籍而去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在此二十余载,他如饥似渴的博览医学文献数千卷,凡所览阅之书,均认真研究,逐条采摘记录,积累了大量资料。天宝年间,正值当地疾病流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都获救治。王氏遂立志编撰一部医方大成,终于在天宝十一年著成《外台》四十卷传世。正如《医学源流论·卷下》云:“《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然唐以前之书,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2]王焘对于方剂的收载,不仅广引博采,且精挑细选,仅古方就收载五六十家之多。其中既收载了大量名家之方剂,如《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肘后救卒方》等之名方,又收载了民间单、验方,还广引了当时名气并不大的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姚僧垣的《集验方》、僧深的《僧深方》、张文仲之《张文仲方》等医家之方剂,由于这些方书的原本早已散佚无存,所以本书中的大量资料也成为后世医家研究方剂的重要参考书籍,如日本《医心方》、朝鲜《医方类聚》等方书中均保存了该书的大量方剂文献资料。历代不少医家都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中之地位。

1.2病(证)多方

一病(证)多方指治疗同一疾病或证侯使用多种方剂。如《外台·卷第一》引《肘后方》:“疗伤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方:豉三升(绵裹),盐一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蜜一升,又煮三沸,顿服一升,安卧当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为效。又方:苦参三分,甘草(炙)一分,瓜蒂、赤小豆各二七枚。上四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半升,一服之当吐,吐不止者,作葱豉粥解之必息。”[1]64另如《外台·卷第三·天行呕方》引文仲《近效》:“疗呕逆,又方:饮生姜汁三二合,大良。又方:枇杷叶去毛,煮饮之。作粥亦佳。又方:研油麻汁煮绿豆令烂,取半升许,以手掌大皮烧作灰,筛之,纳豆中和食。”[1]116

在《外台》中众多无名方即以此类方式出现,而且在该书中几乎对每一疾病的治疗都有以一病多方的无名方出现,构成了该书记载方剂的一大特色。

1.3单方

单方即治疗疾病仅用一味中药。单方的使用在中医药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悠久,是许多医家们常用习用的一类方剂。如《外台·卷第三·天行衄血方》中“疗鼻衄,去五脏热气结所为,或吐血者方。黄芩四两,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亦疗妇人漏下血。”[1]117、《外台·卷第三十三·妊娠子淋方》引《小品方》“疗妊娠患子淋,又方:猪苓五两,上一味捣筛,以白汤三合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1]920、“千金疗妊娠患子淋方,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1]920《外台·卷第三十四·崩中去血方》引《小品》“疗崩中去血方,春生蓟根汁一升,温服之,亦可以酒煮,随意用之。”[1]965《外台·卷第二十一·目中风肿方》引《肘后》“疗目中风肿弄眼方,矾石二钱(熬末)。上一味,以枣膏和如弹丸,以磨目上下,食顷止,日三。”[1]569等等。这些单方针对性强,往往适用于病情单纯者,其作用具有简、廉、快、特效等优点,也是传统中医方剂使用最原始及最早的模式。统计《外台》无名方中单方的载入就有1400余首,约占此书无名方的38%,组成了该书记载无名方剂的又一特色。而且在《外台》中能见到,许多无名单方为了发挥单味药的作用,经过不同的加工、炮制、使用方法而发挥了不同的功效来治疗不同的病证。如《外台》中豆豉就有煮豉、盐豉、烧豉、捣做丸等不同的炮制法,分别用于伤寒、热病后生翳、消渴、卒不得语等疾病中。

1.4 复方

复方即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或是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为复杂病证的方剂。统计《外台》无名方,其中复方的载入就2000首,约占该书无名方的54%。如《外台·卷第三·天行病发汗等方》引《肘后》“疗天行一二日,麻黄二两,黄芩、桂心各一两,生姜三两” [1]107、《外台·卷第七·冷气心痛方》引《延年》“疗冷气久,刺心痛不能食方。当归、桂心、桔梗、吴茱萸、人参、白术、高良姜以上各六分,橘皮三分”[1]200《外台·卷第七·中恶心痛方》引《集验》“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不可忍方。大黄四两,芍药四两,升麻三两,黄芩三两,鬼箭三两,鬼臼二两,桂心二两,桔梗三两,柴胡四两,朱砂二两别研,朴硝二两”。[1]203

这些无名方的复方中有一些是有名方的加减方,如《外台·卷第二·伤寒虚羸方》引《集验》“疗伤寒虚羸少气,气逆,苦呕吐方。石膏一斤(碎,绵裹),竹叶一把,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半夏一升(洗),生姜四两,甘草二两(炙),粳米一升”。[1]91此方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基础上加生姜,在用量上原方竹叶两把、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粳米半升。又如《外台·卷第二·伤寒劳复食复方》“疗伤寒已愈,食饮多复发者方。豉五合(绵裹),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芒硝半两”[1]101,此方在《伤寒论》调胃承气汤基础上加豉五合,原方芒硝半斤。再如《外台·卷第十一·消渴方》“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方。茯苓八两,泽泻四两,白术三两,生姜三两,桂心三两,甘草一两(炙),小麦三升”,[1]304此方在《伤寒论》五苓散基础上去猪苓,加生姜、甘草、小麦,原方桂枝半两改桂心三两。

也有一些虽《外台》中属无名方,但在其他方书中会出现命名,如《外台·卷第十一·热中小便多渐瘦方》引《近效极要》“疗小便多或不禁方,菟丝子二两,蒲黄三两,黄连三两,硝石三两,肉苁蓉二两。”[1]306在《千金》中名九房散,此类无名方便成了有名方。

2《外台》中无名方的载方思想

2.1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治疗思想

在《外台》中同病异治的思想贯穿全书,前面所述的“一病多方”、“又方”则是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如:《外台·卷第十六·虚劳尿精方》引《千金》“疗虚劳尿精方:韭子二升,糯米一升……。又方:柘白皮五合,桑白皮五合(切)……。又方:鹿角胶二两……。” [1]454以上均是治疗虚劳尿精方选用3不同无名方,其中:韭子具补肾助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之功,糯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效,二者相配伍补气健脾,固肾止遗以治疗脾肾二虚之虚劳尿精;柘白皮能补肾固精、凉血、舒筋,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二者相配伍则泻肺热、补肾固精以治疗肾虚兼肺热之虚劳尿精;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以治疗肾精亏损之虚劳泄精。3首无名方各自通过不同的组方来治疗同一病证,这类无名方在全书中频次非常高,也充分反映了中医的治病特色,即同病异治的思想。

同时贯穿全书的还有异病同治思想。如:大黄以单方的形式在《外台》中分别治疗豌豆疮[1] 120、两眼痛[1] 564、脾实呕吐反胃[1]441及痃癖[1]601,综观大黄之功用,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因此对于因热毒内盛引起的豌豆疮、火邪上炎的眼目痛、脾热积食导致呕吐反胃、气血不和及经络阻滞导致的痃癖都有良好的疗效。诸如此类的单方很多,还有同一复方治疗多种疾病的,在此不一一举例。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医独具治疗特色——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在《外台》无名方中得到了充分贯通。

2.2 简、便、廉、验的用方思想

剖析《外台》3700余首无名方,可以发现许多的无名方大多以简单、方便、价廉、效验为基础而载入。如“疗伤寒或始得至七八日不大便,或四五日后不大便,或下后秘塞者,以猪胆灌下部,用亦立通。” [1]65《外台·卷第二十一·目暴卒赤方》引《肘后方》“:疗目卒赤痛方,以盐汤洗之。”[1]568《外台·卷第二十一·眯目方》引《广济方》“麦芒入目不出方,煮大麦汁注眼中,即出,神验。”[1]578《外台·卷第二十七·血淋方》引《备急方》“疗淋下血二升者方,取苎麻根十枝,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血止,神验。”[1]732《外台·卷第三十六·小儿天行方》“疗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方,细锉柳枝,煮取汁,以洗儿立效,若渴,绞冬瓜汁服之。[1]1003这些单方、复方中的药物来源于广阔的大自然,资源丰富,取材方便,价格低廉,使用简单,或是鲜汁外敷、或是煎水外洗或口服,或是塞鼻、外贴等等,然效果神速奇特,跟现代医学的西药相比较,尤其显得简、便、廉、验的特点,充分显示了中医的治疗优势和特色。《外台》搜集采摭了《千金要方》、《集验方》、《小品方》、《肘后备急方》、《古今验录方》、《必效方》等数十部医籍的经验方,简、廉、便、验的思想纵贯全书。

2.3朴素的传统用药和处方思想

中医几千年来,积累了众多独特的用药经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偏方、验方、神方,奇方。《外台》中许多无名方的收载,正是这种朴素而传统的用药思想的反应,该书1400多首的无名单方更是这种思想的渗透。

综观历代有命名的方剂,往往是医生为了总结临床有效的经验,为了撰写医学著作、为了传授给学生等目的,而给有效的经验方作一命名,但往往是临证后作出的。实际临证时的处方多伴无命名的处理方式,即医生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后,确立相对应的治法,提给患者的处方只是显示几味或十几味药物的组合,并没有完整而明确的方剂名。也正是在这种习惯的处方思想指导下,从古至今,根据各个医家见仁见智的不同,而产生了如此多的有效的经验无名方,《外台》中无名方的收载占总方剂数的53%,正是这种处方思想的表现。

3小结

从目前方剂研究的现状看,侧重于有名方的整理研究,如《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近十万首方剂记载的是历代医家有名方剂的全部。但从《外台》记载的无名方、以及我们在《中医方剂大辞典》原版的编撰与二版的修订工作中,发现历代医家创制的大量无名方被隐藏在诸多方书及综合性书籍中,这些无名方不仅反映了历代医家朴实的用方思想,更重要的是临床医生治病用药的真实记录与临床经验的结晶,这是一大方剂资源,值得我们后人去研究与开发利用的。



参考文献:

[1]王焘.外台秘要[M].1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2]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1.

[3]胡玲,周晶,张琳叶.试论单方及单方文献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3):5.

(原载:《中医文献杂志》2013年第31卷第4期)



版权所有: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电话:(025)85811753 传真:(025)85811753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1032525号